11月27日上午9:30,在心血管内科病房,气质儒雅、花甲之年的杨天伦教授带领心血管疾病中心的主任、副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规培医师、实习医师等进行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临床查房活动。
本次查房的目的是学习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接受查房的患者是一位耄耋老爷爷,除了主要诊断心衰外,还同时罹患亚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杨天伦教授先到医生办公室与医师们交谈,分享自己年轻从医时的经历,告知住院医师临床医学经验+实践的科学。每人应备好2本笔记本,一本用来记录每天所学知识,另一本用来记录每日的工作计划及需要向老师汇报的事项。积累的理论一定要结合实践,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这样才能不断增长临床本领。在查房前一天一定要先熟悉所查患者基本情况、病历简介,患者目前存在哪些未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查文献,收集资料。
查房第一阶段,杨教授先让管床医生花5分钟用最简洁的语言汇报查房病历。从这5分钟中,杨教授从中抓取了不少疑点,如心衰患者,呼吸频率记录的对不对?心音无异常?肠鸣音无异常?......杨教授带着这些疑问,领着临床医师们到患者床旁,结合管床医师的病史汇报,要求管床医师进行病史补充和重点的心脏查体。接着杨教授拿出自己出差都随身携带的听诊器,亲自给临床医师们示范规范的心脏听诊。在听诊前杨教授先将自己的听诊器焐热,听诊完后为患者轻柔扣上衣扣.......,同时用平和的语气对患者嘘寒问暖,从与患者轻松的聊天中又抓取到很多重要的病史信息;从他看似简单的一招一式均体现出一个名医崇高的职业素养和深厚的功底。
最精彩的部分是在示教室的讨论阶段。杨教授仿佛变身为一位怀揣罗盘的向导,带领我们的临床医师走进临床医学的“迷宫”,借助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用药、疗效评估等多维度的证据,全面梳理患者临床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带领临床医师们走出临床医学的“迷宫”。
杨教授这个“向导”一边“走”,一边发问:“作为规培医师,你是否看过心内科专科书籍、是否复习过诊断、病理生理、药学等基础学科书籍?”;“大家查房的时候,要观其色、知其病,刚才体格检查时是否发现患者的唇粘膜干燥?出入量医生自己去观察记录没有?针对这位患者,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样致命的风险?”;“高血压心梗的患者,血压的控制在什么水平是合适的?”;“心律失常在这个查房的患者,作为管床医生考虑与什么样的因素相关?你是如何思考该患者的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目前血脂控制的药物有哪些?针对这个患者如何选择?”;“糖尿病的血管成像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心脏彩超检查时如何分段的?”;“心电监护仪的观察数据可以保留多长时间?”;“患者病床的灯会不会太亮?太亮了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患者大小便情况如何?管床的医生是怎样管理的?”杨教授就这样带领临床医师们一步一步对主要诊断心衰的治疗有清晰的认知;对冠心病、糖尿病、心律失常等合并症治疗也有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思考。查房中,杨教授还把思政教育融入到了查房中,反复强调我们祖国医学的精髓就是要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诊治,还为患者的心脏康复开出验方。
小结阶段,杨教授除了对患者的诊疗情况进行总结指导外,给学员们布置了本次查房中未能掌握的知识难点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们课后查阅文献学习后交作业。他反复叮咛管床医生一定要自己做测量血压(尤其是使用血管活性药的时候)等生命体征观察的工作;要多临床,做“Bed side doctor(床旁医生)”而不是做“办公室医生”;要永远保持谦逊的态度,跟老师学、跟同行学、跟患者学。杨教授还建议,科室可以设置览书角,放置临床常用的工具书供医生们查阅。
在两个多小时的查房中,杨教授中西贯通、临床基础无缝衔接,给我们展示了湘雅知名教授的风采,让临床医师们大呼“上头”。杨教授说,中国古语有之:“生不教、师之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临床指导老师也表示一定会谨记先生的教诲,扎实做好医学人才培养工作。
杨天伦教授简介:杨天伦,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中南大学“湘雅名医”,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中南大学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39年,擅长疑难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心血管危急重症的救治、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担任《中华心血管病》、《中华高血压》、《JACC中文版》、《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等杂志编委;发表论文260余篇,SCI收录80余篇,著作14部。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100 余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ACC 颁发的“杰出讲者奖”;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医师协会联合颁发“最佳授业奖”;中南大学“十佳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