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窑天青釉刻花钵式香炉鉴赏

然园主人
创建于2023-12-01
阅读 21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北宋汝窑天青釉刻花钵式香炉。口部直径13.5厘米,高8.5厘米,腹部直径17.5厘米,直圈足,高0.6厘米,圈足直径9.5厘米。器身刻三层纹饰,口沿下一圈菊瓣纹,纹饰流畅,腹部缠枝金银花,圈足上部一圈菊瓣纹饰,天青色。钵形,造型简洁大气。该器最大特点是一反北宋汝瓷纹饰简洁之特征,器身上刻有三层纹饰,缠枝金银花纹饰流畅,刻划较深,这在北宋汝瓷当中实属少见。在考古出土瓷器中,仅有一件刻花鹅颈瓶,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该香炉胎及釉均匀不厚。釉下气泡较多,虽然肉眼不易发现,若用10倍左右放大镜看则特别明显清晰。因为釉较薄,气泡破裂容易,形成了较多棕眼,这也是北宋汝瓷典型的、到代的特征。釉面玉质感一般,该器轻敲较清脆,说明烧成温度比一般汝瓷高。

  该件汝瓷最珍贵之处是目前发现的第二件刻花作品,而且刻花非常流畅精美,有三层纹饰。这个三层纹饰,恐怕也不是随便定的吧,是否寓有道教的三生万物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时认为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语出《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汉书.五行志中》引同。《旧唐书.马周传》:“臣又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孔子亦云:‘吾不预祭如不祭’,是圣人之重祭祀也如此。”唐.李邕《又驳韦巨源谥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酌于礼经,陈于郊祭。将以对越天地,光扬祖宗。”中国所有考古证明,古时认为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语出《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汉书.五行志中》引同。《旧唐书.马周传》:“臣又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孔子亦云:‘吾不预祭如不祭’,是圣人之重祭祀也如此。”唐.李邕《又驳韦巨源谥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酌于礼经,陈于郊祭。将以对越天地,光扬祖宗。” 

    这里的祀,乃是祭祀祖庙,而我们今天公祭的对象也是华夏之祖,或者黄帝,或者炎帝,或者大禹,都是有具有祖先性质的对象。从这一对象上看,公祭与远古的祭祀有着实在的关联与渊源。这个“祀”,其对象是和当今的公祭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古时候的祭祀远比现在隆重、庄严,不但对祭祀礼器的要求近乎苛刻,而且祭祀前人都要沐浴斋戒。因为古时人们对祖先、天地有一种极端的敬畏之心。古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祭祀是通灵的行为,是能够得到祖先和天地之庇佑的。

  汝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通灵瓷器代表作品,由于其地位神圣,其名气远远领先于其他窑器。遗憾的是,今天大多数的人只是从帝王美学的角度赞美它们,极少有人从皇家神学的角度认真地审视过它们。

极度迷信鬼神是古人有别于今人的,深入骨髓的一种天性。舍弃这个维度去看古人的行为,和还原历史,结论往往都会偏离真实。

    瓷器的出现晚于青铜器与玉器,青铜器之形与玉器之质的通灵属性都在瓷器身上得到传承。礼制瓷器的形制承继了青铜器之形,礼制瓷器的胎骨融入了玉器之质。而这件北宋汝窑刻花钵式炉是通灵器的代表作,完全继承了古代青铜礼器的造型与功能。和青铜器虚幻的形影被瓷器模仿不一样,玉的通灵性是通过真实的粉身碎骨融入瓷器胎骨而实现的。

礼神瓷器的青铜器之形很容易被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但包括玉石等熔入胎釉的诸多佛宝物料则只能存于古代参与设计者的心中和今人的理化实验分析中。

      现在的人们只看宋人的风雅一面,只知道风雅的宋人平日里"焚香、点茶、挂画和插花"这四种雅事。殊不知风雅的宋人,与之前的朝代相比,更加迷信鬼神,更加迷信祖先,更加迷信风水。

  在宋代,君主们不仅在选定皇陵时看重风水,还在其他方面也极其注重。据记载:“祐陵登基之初,皇嗣未曾广泛。风水师刘混康认为京城东北角的叶堪舆地势,如果能稍稍高出,就会有更多的男性婴儿降生,于是皇帝命人将其建成数仞高的岗阜。果然,后宫接连生下了许多男孩,这让皇帝十分高兴。

    当时的徽宗皇帝子嗣不多,刘混康认为这是由于京城的建筑风水不佳,因此提出了加筑高大物体的建议,以此改善风水。徽宗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事实证明这个做法非常有效。这个例子表明,宋徽宗深信不疑地相信风水的影响。苏洵的祖父葬于“彭山县象山耳,此地当出文章之士”,因为风水吉利,所以出了名扬文坛的三苏。汪伯彦之所以官至宰相,全是因为相地者为汪伯彦卜地葬亲,找到了一块风水好地。刘延庆的祖父说道:“卜宅地,山甚美”,因为这个风水宝地,世世代代都能富贵显赫。

  在宋代,人们举办丧事时需要卜葬地,择取吉地,这种风气遍及全国,稍有点家底的,为了安葬自己的祖先,都要广泛招募术士,寻找名山,相互比较,选择最好的风水地点。

    有时为了争夺一个吉地,人们甚至不择手段,导致家庭矛盾、邻里不和,甚至连官府也束手无策。

 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例如因为年岁不利、葬地不吉而停丧在家、将尸体寄放在寺庙或累世不葬、挖掘先人的坟墓再进行葬礼等等。

  在这种理论支持下,宋代阴宅风水术得以蓬勃发展。从皇帝、将相到百姓,大多数人都深信不疑,并将其与当时的人物事件联系起来,进行附会和渲染,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可以说这是两宋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根:迷信风水,好的风水能够保佑皇权永固,好的风水能够保佑国泰民安。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基因,两宋都特别重文抑武,特别重视风水师。所以在两宋时代风水术士辈出。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在堪舆名流列传中,共列出115人,其中两宋有43人,占总数的37.4%。然而,这并不是宋代所有著名风水专家的总数,因为还有很多人未被记录在内。这些风水专家的分布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名流和许多普通人。

 于是宋代社会人们渴望通过改变风水,让祖先的灵魂保佑他们达到这个目的,从而把葬亲作为为自己和子孙谋福的手段。选择好的风水与虔诚礼祀祖先,就能保佑子孙荣华富贵,就能保佑皇权永固了。

  作为皇帝的宋徽宗就有充足的理由烧制最好的瓷器来祭祀祖先,所以汝窑瓷器不求成本,只求品质的局面出现了。这从另一方面造就了两宋瓷器的辉煌,造就了中国瓷器的顶峰。这可不是皇帝审美那么简单能解析得了的。

    古人向秘色瓷与汝窑里掺加了它们认为的有通灵能力玛瑙或玉石,并非是为了取悦帝王的感官喜好,也不是皇帝的审美喜好,更主要是对上天、鬼神、祖先的敬畏和虔诚。

    在古代,玉石分类没有现在这么准确,古代的玉石名称和今天的玉石名称并不一一对应。比如,古代文献中所指的玛瑙和今天矿物学界定的玛瑙之间,差别就不是一星半点。

  向秘色瓷或汝窑掺加通灵宝物,是通灵用瓷独特的制作工艺,非事佛礼神用途的,一般人间凡事用途的越州窑器和汝州窑器,没有理由存在通灵用瓷制作工艺。

    200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秘色瓷中检测到的实验数据显示,秘色瓷胎样中锆、钴、铪、铀等元素含量较高。而同时在对其他越窑青瓷标本,包括后司岙窑址标本,进行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检测比对中。发现除秘色瓷以外,其余越窑青瓷标本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则不是主要成分。

近些年,一些实验机构,在建立古瓷数据库的过程中,也曾经在清宫旧藏的个别传世汝窑里检测出比例异常的锆元素,由于是一个个的孤立事件,及传世品并无标本意义,所以鲜见学术报告,只是在专业圈内耳闻。不过,在多次对包括清凉寺在内的汝州各大窑址出土的所谓汝窑青瓷标本微量元素检测中,各实验室团队(包括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课题组同样也没有检测到一例标本的锆元素异常,自然也没有检测到玛瑙。

就是说,礼器用的汝窑瓷器是添加了玛瑙成分的,是高于非礼器汝瓷的。一般的非礼器汝瓷就不能加玛瑙的,这个虽然没有在宋代文史中加以记载,这是通过现代仪器检测出来的。那些加了玛瑙的汝瓷迎光看会有微微的泛红,所以,那些迎光看微微泛红的北宋汝瓷是作为祭祀器的,是等级非常高的瓷器,是可以“通灵”的瓷器。

  该器从制作工艺上看,内膛有明显的接痕,外部仔细辨认也有接痕,这足以证明该器为分段模印制坯,然后拼接而成,元代、明代瓷器的模印制坯完全继承了宋代的制作工艺。

 放大70倍,能清晰地发现棕眼内发黄或发黑,足以证明此气泡破裂相当长时间,该香炉上还有很难清洗掉的土沁斑点,说明该器在土壤中隐身了很长的时间。土沁斑点、发黄、发黑的气泡、棕眼,这些都是老旧瓷器的典型特征,是瓷器老旧的绝对不可仿的特征。

                 然园主人:然之 18607463791

                 微       信:y2593176018

阅读 21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