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探寻新课标视角下数学文化教学的路径与策略。2023年11月30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了山东省小学数学“新课标 新课堂”系列研讨活动——“基于数学文化的课堂教学”研讨会。本次活动包括:专家报告、课例展示、课例点评三项内容。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数学文化素养,让教师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临沂朱陈北村小学的数学老师参与观摩了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基于数学文化的课堂教学研讨会。
第一节课是由滕州市实验小学的朱丽颖执教的《平均数》。朱老师从生活中挖掘出许多多运用平均数的例子,而且每个例子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挖掘平均数。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设计巧妙,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位老师让学生做裁判看谁水平高,在学生充分交流得出多种比较方法,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哪种方法更合适”,通过充分辨析,最后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合适。继而教师又抛出“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这两个问题,借助条形统计图和教师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最终探究出“移多补少,先总后分”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最终还是学生自己用自己的话理解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
本节课是由来自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的管群老师带来《平均数》一课,管老师首先选取篮球比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中经历“移多补少”的过程,通过交流先分后合的方法,说一说式子各部分的意思,加强对先分后合的理解。创设8号同学参加第四场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敏感性。创设8号同学参加20场比赛的情境,发现平均数的趋中性。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并通过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
本节课是由来自威海市高区教研中心的于华静老师带来的《百分数》一课,于华静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体会数据的价值,体会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数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随机现象中刻画,凸显百分数的统计价值。发现随机事件背后的规律,综合判断,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统计价值,发展学生数据分析意识和应用意识。
社会生活中体悟,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以“青少年健康成长” 为主题,让学生说出每个百分数的含义,体会百分数缢含的信息,分析青少年健康状况,积累“想数据、说数据、用数据”的经验和方法,体现百分数作为纯计量的有人价值。
教研活动是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此次教研活动为教师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借鉴、交流、学习的平台,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们在研训中的所思所得将有助于他们日常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非常有意义。各位老师都认为通过此次教研活动对于今后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并针对本次研讨活动书写了学习心得。
通过本次教学研讨会的观摩,老师们对于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到数学文化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