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克时艰,做好“过苦日子”思想准备

LS李树身
创建于2023-12-01
阅读 2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近年间,有关“苦日子”这个话题的文章,不断地涌现在网络空间,并逐渐形成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战。由于参与辩论者所持有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大同小异,所以“准备过苦日子”这警告,就决非耸人听闻或妖言惑众。

笔者似曾记得,与“ 过苦日子 ”相近的“ 过紧日子 ”,最早应该是出现在2020年11月7日“ 中国政府网 ”发表的《李克强: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过稳日子》一文中(略)。

同样的,笔者似曾记得,与“ 过紧日子”相近的“ 过苦日子”,最早应该是出现在2019年 1月20日“三言财经”发表的《任正非在内部讲话发警告:准备过苦日子》一文中(略)。

今年下半年以来,最早出现在网络空间有关“准备过苦日子”的文章,应该是2023年8月27日“网易首页 > 网易号 ”发表的《形势这般严峻?三大预兆已经出现,或已暗示了苦日子的到来?》一文。

该文的开篇就毫无顾忌地强调指出:“近年来,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经济挑战,而一些早期的预兆似乎已经在暗示着苦日子的开始。"

该文阐述道:“消费降级、生育率降低、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并进一步强调:“越来越多的明白在如今这个社会形势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是多么重要,尤其是疫情还并未结束的情况下,口袋里有些积蓄是十分必要的。”

图:来源“大江头条-上观新闻”文章

而今年下半年以来,最近出现在网络空间有关“准备过苦日子”的文章,应该是2023年11月29日“大江头条”转发“上观新闻”的《危机四伏!三大征兆揭示中国面临“苦日子”》一文。

图:来源“大江头条-上观新闻”文章

在标题中使用“危机四伏”和“面临苦日子”这样的贬义词,是否会被“举报爱好者”举报为“这是唱衰我国经济的负面文章,应予封杀禁言”?而这类文章,迄今安然无恙地保留在网络空间。显然,“举报爱好者”不可能如同举报笔者类似文章,那么容易被“收钱删帖、禁言、封号”那么容易。

图:来源“大江头条-上观新闻”文章

你可知道“上观新闻”的背景?告诉你,虽然上观新闻不是官媒,但它是由八大央媒之一的《解放日报》推出的新闻阅读客户端,哪个马屁网站敢动它一指头。所以,“人微言轻”与“一言九鼎”的巨大差别,就在于此。

尽管笔者人微言轻,但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信念,不畏禁言、删帖、封号,也要追随“苦日子”话题撰文如下表明自己的观点。

首先,国家统计局在今年11月9日发布的消息中指出,10月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 0.2%,继 7月以来再次出现下降。对此,有时评人士指出:“中国经济的通缩,凛冬已至。”

图:来源“大江头条-上观新闻”文章

媒体也纷纷报道,现在外资撤离 、民企倒闭、银行爆雷、房地产爆雷、金融爆雷......到处是爆雷。所以说,时下大学生毕业多数面临“就业难”,农民工面临“打工难”;就连贪官因拿不到大项目难以大贪钱,日子也不好过。

据国家统计局11月9 日发布10月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称,已同比下降0.2%,这是继7月以来的再次出现下降。而且,从两个标准判断,经济已经呈现通货紧缩(以下简称“通缩”)。

什么是通缩?它是指一个国家总体价格水平下降,即物价普遍下跌,同时发生的还有经济衰退、消费需求不足、失业率增高等情况。

通缩的判定标准是什么?若按照主流看法,其实简单, 就是经济学家们的普遍认知: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出现连续下跌就标志着通缩。当然,这仅是单一要素的通缩判定标准。

不过还有另一种全要素判定标准:通缩不光出现物价下跌,还会伴随货币数量减少、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也会出现经济萧条。若按照这个标准,那么中国也可以被认为进入了通缩的前期状态。

不过由于中国经济的体量巨大,更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再加上政府干预经济的力量很强,而经济理论一般都是针对纯市场经济环境而言,所以硬套通缩这个概念,也未必可取。

下边例举两个发生过通缩的国家实例,作为他山之石,若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教训,防患于未然,则善莫大焉!

通观近代世界史,至今尚未有哪个国家成功地战胜过通缩,反而都是被通缩搞得无计可施,惨不忍睹。

最典型的通缩,当数处于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以及处于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

若问通缩有多惨?概而言之,就是饿肚子的人都不在少数,无数人的资产一夜间变成负债,普通人基本找不到工作谋生。尽管后来美国重新富强,但在通缩造成经济大萧条的那些年代,普通民众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惨重。

再说说日本, 在90年代被通缩这个魔咒控制之后,30年间的国民经济基本上没有实现过增长; 之后,虽然重返增长趋势,但是否能说真的已经完全脱离通缩阴影,至今尚难定论。日本的通缩,是把房地产当经济支柱造成的。

现在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接下来中国经济30年不增长,将会怎样? 大概率是,不可与当日本相比 。因为日本当年刚刚陷入通缩的时候,人均GDP可是超过美国的。所以现在日本30年不增长但仍然排名发达国家前列,就真正地体现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2023年2月8日,“百度首页”发表“财经张阿姨”的《中美日2022年人均GDP:美国7.64万美元,日本3.49万美元,中国呢? 》一文中称,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和日本的人均GDP分别为7.64万美元和3.49万美元,相比之下中国2022年人均GDP与美日两国仍有较大差距——2022年,按年平均汇率计算,中国人均大约1.27万美元。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国生产者的价格指数 。统计数据显示, 10月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降幅在连续三个月收窄之后,同比下滑2.6%,降幅比9月扩大了0.1个百分点。这是连续第13个月下降。

为什么消费者这头的价格会下降,而且还伴随着生产那头的产品价格下降呢?如果说物价下降还能解释为主要是猪肉降价造成的,那么“双降”现象就能说明,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也就是说,“双降”是因为经济的“老毛病”未除——产能过剩,也就是“生产的太多,但有效需求太弱”。

根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52.1GWh,累计同比增长38.1%。但同期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约293.6GWh,同比增长36.8%。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的产量接近装车量的两倍,产量明显高于市场需求。这只是一个关于产能过剩的现实例子。

现在,产能过剩就该有答案了—— GDP其实还是生产过剩和政府投资带来的,并不是因为经济的复苏。那些生产过剩的电池之类,就是GDP 的主要推动力。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事实上还在进一步恶化 。因此,在这时候还要继续争论我国“通缩了”还是“没通缩”,显然已不太重要。

因为现在既便是再叠加债务问题、房地产问题......就算是启动财政政策开始“放水”,也未必能让水流到该去的地方去,而多半是会流去填补“债坑”。这样一来,能用的刺激手段其实就更少了。所以,现在的我国的经济问题已经不是判断是否通缩,而是怎样防止掉进深渊般通缩的萧条寒冬。

试问,美国是怎样走出那三年的“经济大箫条(通缩)”的?我们可以听听美国老百姓是怎么说的——我们都在使劲儿地花政府发的救济金,都没花完。这消息可见于2020年3月19日,搜狐网发表的《美国政府向所有民众发钱,背后说明了什么?》一文。

该文称,美国在实行量化宽松(QE)和降息之后,又推出了万亿美元向全民发钱计划:预计在4月之前派发2000亿、6月之前再派2000亿,多数美国成年人能拿到1000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对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不再派发现金。

该文称,这次美国向所有民众发钱,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第一,面对新冠疫情,美国经济肯定遭受打击,民众会逐步感受到就业机会的减少,导致美国民众的收入减少,而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只要你有社保卡,就能够获得信用卡额度和房贷额度,而一旦失去工作岗位,你的所有信用支出就会立刻被停止,导致美国居民没有消费能力。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必须要向民众发钱。

给老百姓钱,让老百姓可以使劲儿地花钱消费,强行让经济块速循环起来。这就是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简单粗暴但有效的办法。而我国的国情,应该说我国消费特点不一样,是照搬不来的。唯有做好“过苦日子”的思想准备,共克时艰,砥砺前行,奋发图强......因为,我们已别无他途。

【注】本文参考文献有:《危机四伏!三大征兆揭示中国面临“苦日子”》《美国政府向所有民众发钱,背后说明了什么? 》《明年形势更严峻?3个现象席卷中国各地,暗示:“苦日子”才开始》《形势这般严峻?三大预兆已经出现,或已暗示了苦日子的到来?》《中美日2022年人均GDP:美国7.64万美元,日本3.49万美元,中国呢》《中国为什么不像美国那样给民众“发钱”?》

阅读 2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