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我们听了王崧舟老师课例《走进晚年鲁迅》。在王老师的课堂,我们看到语文新课标的最大亮点,就是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过程之间,有了一个坚实的载体,那就是学习任务群。王老师把这节课任务群定位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他紧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要求,所设计的系列学习任务,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王老师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中,直接指向单元“致敬鲁迅”这个学习目标,结合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单元核心任务:通过对晚年鲁迅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转换等,形成鲁迅先生就是第二种人的正确认识,进一步增强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爱戴之心。
王崧舟老师以"走进晚年鲁迅"为主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令人深思的课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节课,王老师以梳理单元主题导入,利用《有的人》、鲁迅去世相关的"挽联"等资料,将鲁迅的形象围绕着"第二种人"充分展示。从"认识鲁迅"、"走进鲁迅",到"读懂鲁迅"、"致敬鲁迅",他的教学层层深入,让学生自然吸收到课本知识,情感教育深植内心,以至于学生角色扮演时的妙语连珠,感悟深刻,令全场迸发阵阵掌声。王老师的课堂,可谓"一课多得",氤氲着诗意,高扬着激情,弥漫着艺术的芬芳。
今天学习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走进晚年鲁迅》课例,深有感触。80分钟(两节连上)的课堂,仿佛是在享受语文的艺术盛宴。先生精彩的课堂、趣味的语言、谦逊的为人、低调的风格。在先生的课堂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如何学会使用资料。为了还原当年的真实情境,先生借用了臧克家《有的人》、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名篇,让孩子们真切感受鲁迅就是“第二种人”。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魅力让人折服,他对学生读的引导让我眼前一亮,在个人读、引读、师生互读中,他非常注重对学生读的评价,当学生回答错误后,他能耐心等学生找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考,深化的过程。名师的深厚功力,让我感动,并鞭策自己努力向他靠拢。
“有一个名字,叫王崧舟;有一种语言,叫王崧舟;有一种节奏,叫王崧舟;有一种诗意,叫王崧舟;有一种语文课堂,叫王崧舟”。这是王崧舟老师一直以来,在我心中的印象。而再次在珠海遇见王老师,在这新课标大环境下再一次听王老师的课,听了他对语文任务群的解读,听了他对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介绍,听了他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建议,我开始明晰了自己今后新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策略:基于理论的学习,一如既往地把课文一篇一篇地落实教好,但起码每学期用一个单元去尝试,实现大单元任务群教学。
正如王崧舟教授所言:语文新课标致力于改变语文课程视野、语文内容结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评价体制等,但永不改变立德树人的宗旨、发展素养的目的、学习语用的属性、热爱母语的情怀。在变与不变的辩证跋涉中,语文走向诗和远方。
阅读 4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