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与要求,准确把握和领会新课标的内容和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莒南县第二小学于2023年11月30日,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共同观看了山东省小学数学“新课标新课堂”系列统计数学研讨会活动。
《平均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滕州市实验小学朱丽颖老师和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管群老师《平均数》课例开始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以篮球场上的投篮分数为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研讨“7号和8号同学的投篮水平谁的更高一些?”问题中引入新课《平均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探究新知环节中通过小组活动学习和掌握“移多补少”和“先总后分”两种方法在求平均数中的应用,进而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
再次,在巩固练习环节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有关平均数的数学文化知识。
最后在回顾总结环节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总结,在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总结经验方法中完成本节课有关平均数的统计知识的整合与教学。
淄博市桓台县第四小学于新星老师和威海市高区教研中心于华静老师的《百分数》,两位老师利用现实问题中的随机数据引入百分数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了解利用百分数可以认识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让学生体会百分数背后蕴含着信息,多个百分数背后蕴含着事件发生的趋势和规律,发展学生数据分析意识和应用意识。
肖捷文名师带来了《聚焦概念本质发展数据意识》的专题报告,阐述了细读课标,指向核心素养,让课堂教学有高度,有温度。
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培养,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数据分析观念的建立,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引导。引导学生对数据的感觉,引发亲切感;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作出决策和推断;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随机性。这样,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才会落地、开花、结果。于华静老师的《凸显百分数的统计意义 培养数据意识》报告,选受益匪浅 ,具体观课情况如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都通过良好的数学语言来反馈。正是在此观念指导下,我通过教师的语言这一维度进行了观课。 总体评价《百分数的意义》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然后又通过衣服的标签的含量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最后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
下午的专家报告由特级教师、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原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曹培英带来《怎样落实课标——以数据意识及其培养为例》,以理论+案例的方式从概述、数据意识解读、怎么培养数据意识三个方面对数据意识的培养进行解读,聚焦概念本质发展数据意识。信息时代,数据已渗透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形形色色的数据打交道的机会是越来越多。据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十大核心词之一提出,其中明确指出道过对数据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显而易见,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它是现代人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重要技能。因此,依据课标理念,致力于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以及终身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案例解读,进一步内涵深化。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判断,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培养孩子的整体观、随机观、相对观。整体观:更多归纳,总体观察、把握;随机观:不确定、有统计规律;相对观:存在例外,只有“好”和“不好”(按需选择)。怎样培养数据意识1.让学生亲历统计活动的过程。2.让学生亲近数据、感悟数据。3.开发课内外统计活动的资源。4.体会真实数据的统计价值。
此次培训为今后培养学生数据意识,提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指引了方向。我们将学以致用,把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融会贯通,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做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