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长旺中心小学四年级读书交流活动开始啦!

创建于2023-11-30 阅读217

一、示范正确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如果父母能够少说多行动,与孩子之间75%的问题很可能都会消失”。相信孩子并不想故意犯错来惹怒父母或为难挑战父母,很可能只是他不知道或者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好。所以家长在指出孩子错误行为的同时,更应该示范正确的做法,并且帮助孩子掌握正确行为的能力。


二、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孩子

我们可以试着换个思路,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孩子自己。比如想让孩子进门洗手,可以提醒他,“回到家,最先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相信孩子,他可能会比我们想象中做得更好。


三、指令清晰、现实可行

有些时候,不少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往往不停地抱怨孩子,絮絮叨叨,不良情绪宣泄完了,亲子关系也僵了,孩子又没听明白你到底要他做什么。父母絮絮叨叨,并没有很清楚的说明要让孩子做什么。正确的做法是,明确告诉孩子:“我希望你把桌面清理干净,给你一小时时间专心完成作业,完成后你才可以走出房间做其他事。我相信你能做到的。”指令中包含时间、任务和你对他的期待,清晰明确,现实可行。

1、可以让孩子更有责任感,让孩子学会担当。如果父母经常陪伴孩子的话,就应该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让孩子学会担当,具备责任感。


2、可以让孩子更加富有爱心,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爱。孩子经常和父母在一起,在玩耍的时候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他们做一个善良的小朋友。


3、家长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家长经常陪伴孩子,可以言传身教,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传给孩子。


4、可以让孩子更加勇敢。父亲多陪伴孩子,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会一味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1。


5、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通过陪伴,父母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从而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增进彼此的感情。


6、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陪伴能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情绪体验。

很多父母,尤其是妈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没有孩子前自己是一个温柔有耐心的女人,有了孩子后,尤其是孩子上学后,自己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个声音高八度的“泼妇”。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其实妈妈们有自己的苦衷,因为不大吼大叫孩子根本不听呀。


让我们来还原这样一个场景:早上,妈妈们早早起来做好了早餐,叫孩子起床吃早餐、上学,第一遍妈妈温柔的在孩子耳边叫到:“宝贝,该起床了。”孩子“嗯”了一声,几分钟后你看还没动,第二遍你又叫:“宝贝,起床了,再不起来要迟到了。”孩子又“嗯”了一声,转个身又睡了。过了十分钟,你看真的快要迟到了,没想到你辛苦做的早餐孩子可能根本没时间吃了。你越想越气,于是忍不住了,掀起孩子的被子,大声吼道:“让你昨晚快点写作业,早点睡,你就是不听,磨磨唧唧睡得晚早上又起不来。快点,没看都几点了。”

看看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符合你的日常?给孩子好好说,孩子不听,只有音量提高八度,才能让孩子立马行动。


可是这样真的有效吗?也许一次两次确实有效,可是时间一长,妈妈们就会发现,不管你再怎么大吼大叫,对孩子都无济于事,甚至有时候,你越是吼叫,孩子越慢。


其实,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说服,还是大喊大叫的命令,亦或是高声的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建议你改变策略,用“低声教育”代替“吼叫教育”。


低声教育,指的是与教育孩子大吼大叫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


心理学家曾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过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


第一、低声调可以使大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双方的沟通。


第二、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家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然而问题却并没有解决。


第三、 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于是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今天的读书活动结束啦!

阅读 21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