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研究》共读活动   第五章发展教师评价素养:来自课堂评价知识调查的启示——第三节研究结论与启示

六六
编辑于2023-11-30
阅读 63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提升教师教学评价素养、改进日常教学评价的质量、发挥教学评价应有的价值,是教育评价改革成功的基石,是保障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路径。

       2023年11月30日,在浦东教发院的张琼文老师的主持下,本次共读活动由海桐小学潘瀛璐老师领读《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研究》一书第五章《发展教师评价素养:来自课堂评价知识调查的启示》的第三节研究结论与启示,海桐小学陈爱嫣老师作点评。

       潘老师主要从“研究结论与讨论”、“对于发展教师评价素养的启示”两部分进行详细地解读。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郑教授通过对教师评价素养的现状调查,并根据数据的分析与解释,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和启示:

(一)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知识的整体水平不高,且内部结构差异较大

       从调查数据来看,主要受两方面影响:教师实际拥有的知识与我们所期望的知识取向不太一致;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学习课堂评价的方式及其所获得的知识影响了实际知识的质和量。

       其次,教师“为考而教”现象依然眼中,亟待关注教师的评价伦理问题,因为评价伦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决定了其他评价行为的质量。

(二) 不同群体教师的课堂评价知识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调查发现,女教师在课堂评价知识整体水平和各维度上的表现优于男教师。同时学段越低,教师的课堂评价知识水平越高。和科任老师相比,班主任教师在课堂评价知识总分以及操作评价过程、处理评价结果和规范评价伦理上的得分则均高于普通教师。

(三)教师的中小学学生时代、职前教育和在职工作所学知识直接影响课堂评价知识的实际水平

        针对这一研究,潘老师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方面,要关注评价活动的循环问题。 另一方面,要认真对待评价知识获取的经验参与问题。

(四)职前教师主要通过个体阅读和教育学学科课程学习课堂评价知识

       调查发现,普通教育学和教育测量或统计课程对于课堂评价知识的习得作用不大,教育实践课程对课堂评价知识的贡献率更是低到令人难以接受。因此,要想把实践课程成为提升教室课堂评价知识水平的重要推手,需要有效执行与实施,设计的课程内容也要和未来教室所需要的专业实践相匹配。

(五)在职教师主要通过课程培训和专业活动等方式习得课堂评价知识

       根据调查结果,潘老师谈到在职教师主要借助正式学习,即那些组织上正式安排的学习活动习得课堂评价知识,可能与课堂评价活动的专业性以及教师实际拥有的课堂评价知识水平有关。她还对这两方面进行了补充。 

二、对于发展教师评价素养的启示

       潘老师分别从调查结果和结论、可设计、可改变和可控制的角度、教师个体等几方面进行剖析,提出我们要关注关键因素、教师的影响程度之深浅、离教师实践的远近等问题。

       想要真正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就需要整合多种因素,促使其发挥积极影响。

点评

       最后,海桐小学陈爱嫣老师也为我们做精彩点评,她认为:

       评价结果的解释应当与评价目的相联系,以安置为目的,结果必须与确定的标准相联系;以诊断为目的,结果的解释就必须特别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与特定阶段的学习目标的差距;以激励学生为目的,结果的解释就必须参照学生过去的学习状况。

       以上种种都是一些比较理论的见解,具体操作还是得在实际课堂中慢慢摸索和探究。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评价素养的思考是都是未来教育转型的大趋势,我们还需要在日常课堂中进行深挖,探索。

阅读 63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