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来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发展起来的。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幼儿能模拟体验各种不同身份的游戏,对他们而言有着源源不断的探索兴趣。我们班级的娃娃家也是幼儿在区角游戏选择中的热门选择,我们的课程故事也由此而来。
在娃娃家中,幼儿积极的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通过模仿爸爸妈妈的日常行为,如:给“娃娃”穿漂亮的衣服,给“娃娃”做饭,哄“娃娃”睡觉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照顾“娃娃”的。
娃娃家”游戏是小班幼儿最主要也是最感兴趣的区角活动,幼儿在娃娃家的行为表现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状况。小班幼儿在入园前所熟悉的环境都是与父母有关,因此,入园后他会更倾向于进行以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娃娃家游戏,并且愿意扮演爸爸妈妈角色,从中体验家庭的感觉。
开学至今,小班组的老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积极打造着娃娃家,将“新家具”进行摆放,还有幼儿和家长带来的各种衣物和材料,让娃娃家焕然一新。
宝宝哭了,我正在哄她
爸爸妈妈一起来

在和“娃娃”玩耍的过程中,小朋友喜欢抱着“娃娃”去做各种事情,姿势也是各种各样的。
关于这些不同的姿势,小朋友们有话说
妈妈好像不是这样抱我的
这样抱着好像不舒服,娃娃都不开心了。
那我们应该怎么来抱“娃娃”呢?小朋友回家请教了爸爸妈妈,来看看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我们是怎么抱的吧。
小宝宝饿了,我给她喂奶喝!
娃娃要多喝牛奶才能长得高
怎样给宝宝喂奶呢?小朋友们又发愁了,老师让他们回家请教爸爸妈妈。
马萱菱说:“妈妈告诉我可以抱着娃娃喂奶,但是娃娃会感觉很热,所以可以让娃娃躺着喝奶,还不容易吐。”
周梓楠也说:“娃娃躺着的时候要用一个小枕头垫着,旁边要放一条手绢,避免娃娃吐奶。”
陈思锦说:“妈妈给我泡奶粉的时候是用40-50度的开水冲,先加水后加奶粉。”
宝宝饿了,我要给她准备一点吃的东西。
小宝宝要吃饭了,我来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我在为宝宝做饭,有黄瓜、有西红柿还有很多美味的食物,多吃蔬菜身体好哟!
我会做菜
我们的娃娃家准备了很多“娃娃”可以吃的蔬菜水果,小朋友们准备大展“身手”给娃娃准备可口的食物。
我是小厨师,我要给娃娃做好多好吃的
我是妈妈,我要给娃娃多炒点菜吃,这样才能身体好。
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娃娃家现在是什么样子的?
好乱好乱啊,一点都不好看了。
他们玩娃娃家的人都没有收玩具
东西全部在桌子上了,地上也是。
那我们应该怎么整理呢?
老师说过,从哪儿拿的就要放回哪儿去。
有图片,我们可以按照图片来放。
我们一起来整理吧!
在生活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小班宝贝们在娃娃家自主体验生活情境,有模有样的进行着他们自己创造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发展了宝贝们的想象力、人际交往能力,并且满足了孩子想做小主人的愿望,有助于他们更加热爱平时的生活。
学一学,从小养成好习惯!
幼儿在娃娃家不仅享受着角色扮演的快乐,还在游戏中养成了各种好习惯。
我们爱喝水,接点水喝,多喝水身体才会好,不会感冒的。
——饮水好习惯
伸伸手,左抱抱,右抱抱,变一半,弯弯腰,我们都会叠衣服了。 ——生活好习惯
我们要把家里收拾的整整齐齐,地也要拖的干干净净。 ——收拾整理好习惯
饭前便后,我们都要把小手洗干净,洗手前记得要挽袖子哦! ——盥洗好习惯
小心病从口入,吃的东西都要洗干净,不然会生病的哦!
——卫生好习惯
老师的话
这次的娃娃家活动,不仅仅是幼儿在班级里区角活动的一环,也是亲子活动、家园合作的一部分。对小班幼儿来说,娃娃家是一种重要角色游戏形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和同伴的交流、向父母和老师寻求帮助,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指南》在健康领域中提出:3-4岁儿童应当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娃娃家中为“娃娃”穿戴物品,整理玩具都是在游戏中不断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为了培养幼儿初步的归纳整理意识,我们制作了区域物品摆放标识,引导幼儿按照共同遵守区域规则,学习按照标识摆放收拾玩具。
这次的课程活动分享就在幼儿愉快的活动中结束了,但是娃娃家的故事依然在继续。
编辑:李楹菲
摄影:吴祖花
审核:园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