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知识宣教】儿童如何安全合理用药

清原县人民医院
创建于2023-11-30
阅读 31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儿童是指18岁以下人群,其生长发育阶段包括新生儿期(0~28天)、婴儿期(0~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6~12岁)及青春期(12~18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功能发育、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尚不完全,对许多药物也极为敏感。因此儿童用药不应被视为成人用药的“缩小版”,应慎之又慎,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原则,安全合理用药。

一、选择合适的药物

  儿童用药最好使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药在药物的安全、有效性和用药依从性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儿童的特点。选择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使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尤其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如儿童感冒大多以病毒为主,需根据临床指征甄别细菌性还是病毒性,合理选择药物。

二、选择合适的剂型及给药间隔时间

  儿童用药在药物剂型和给药间隔时间选择方面需充分考虑儿童服药特点,以提高患儿的服药依从性,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以口服药为例,溶液、糖浆、混悬液等液体制剂儿童更易于接受,也方便按照剂量要求准确量取。其他剂型如颗粒剂、干混悬剂、分散片等,也属于对儿童用药较为友好的剂型。而肠溶剂型、缓释及控释剂型的药物需整片/粒使用,不能掰分,就不太适合较低年龄儿童使用。儿童用药时应遵循能口服就不打针,能外用就不内服,能局部用药就不全身给药的原则。

三、严格掌握给药剂量

  儿童用药中剂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除了与疾病、儿童的肝肾功能状态相关外,还与年龄、体重密切相关。由于儿童的年龄、体重逐年增长,体质又各不相同,因此用药的适宜剂量存在较大差异。医生基于诊断选择适用于儿童的药物后将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如具体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来进行用药剂量的计算,再根据病程确定疗程。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家长一定要仔细并完整地查看医生开具的处方和药品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信息,计算时也要认真核对用量的数值和单位。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如孩子过胖或过瘦,一定要在用药前咨询医生或药师,确定、核准正确的用药剂量。

四、谨慎联合用药

  儿童药物种类较多,有些药物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有些药物存在叠加成分,尤其中成药与复方制剂,联合用药可能会影响药效,或使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应谨慎联合用药。

        如同时存在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需要口服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和双歧杆菌,应注意两者的使用间隔时间,避免抗菌药物影响益生菌的疗效。

        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和布洛芬(美林),两者不可同时联合使用,每次使用间隔要达4至6小时。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每袋含对乙酰氨基酚125mg)和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32mg/ml),根据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3岁、13公斤的儿童两药用量分别为1袋/次和3ml/次,两药同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剂量达到221mg,剂量超过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单次最大剂量(15mg/kg)。对乙酰氨基酚在说明书推荐剂量和频次(一天不超过4次)下使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大剂量服用时,可能会造成儿童肝损伤,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因此家长不可擅自联合用药,如必需联合用药,建议咨询专科医生或专业药师,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药物误服处理方式

  孩子一旦发生药品误服,家长需沉着冷静、积极应对,切莫慌了阵脚。可以按照下面步骤先做处理:

       确认孩子嘴里是否有残余药品,在其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及时引导吐出并漱口;迅速确认孩子误服的时间、药物的名称、种类和剂量,检查药品余量。尽量保留好误服药物的包装或容器,就医时可提供给医生;若误服的是毒副作用很小的一般性药物如维生素、止咳糖浆等,可让孩子多饮水,使药物稀释后及时排出,并安排就医。(温馨提醒:如果误服泡腾片,一定不要喝水!泡腾片加水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很容易导致窒息死亡。)若误服大剂量且有毒性的药物,同时孩子伴有恶心腹痛等症状时,不建议家长自行给孩子催吐,易造成孩子误吸或窒息等紧急情况,应尽快携带药物或药物包装尽快就医。考虑到儿童年龄小,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全,无论是否有异常表现,都应该尽快就医。

  儿童用药因其特殊性,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做出努力,只有选择正确的药物、合适的剂型和准确的剂量,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关注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才能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最后,祝福全天下的宝宝远离疾病,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阅读 31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