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为:
凝聚社会力量
合力共抗艾滋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
自1981年首次报道艾滋病以来
人类从未停止过与艾滋病的抗争
许多人谈“艾”色变
听到“艾滋”两个字就避之不及
科学预防疾病很有必要
但过度的恐慌不可取
弄清这几个问题
艾滋没有你想的那么可怕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为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治愈的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能有效地延长病人的生命。艾滋病防治关键在于预防。
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二、传播途径有哪些
(1)血液途径传播:血液传播是感染最直接的途径。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了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险的。另外,如果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未消毒的注射器针头,也会被留在针管针头中的病毒所感染。
(2)性途径传播: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病毒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时,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
(3)母婴途径传播:如果母亲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艾滋病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三、艾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 急症期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主要症状有发烧、身体无力、咽喉疼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最为常见。
假如挺过急症期,患者就进入了无症状期,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急症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无症状期。
- 无症状期
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在此期间,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不易引起重视,但这时艾滋病病毒已经在患者体内不断复制,损伤人体免疫系统了。
- 艾滋病期
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腹泻,大便次数多;体重下降;盗汗,神经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头痛、精神淡漠,性格改变、癫痫及痴呆等。
特别提醒:艾滋病未发病前无症状,外表看不出是否感染艾滋病,和健康人无区别,但传染性非常强!
四、艾滋病“三大防线”
防线一:预防经血液传播
- 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如必须使用,要求提供经艾滋病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
- 不借用或共用牙刷、牙签、剃须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肤或黏膜的日常生活用品。
- 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体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 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
防线二:预防经性途径传播
- 要做到洁身自爱,不做不正当的性行为。
- 发生性行为时,要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样才能避免感染艾滋病。
防线三:艾滋病暴露后预防
- 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在暴露于高感染风险后,如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感染状况不明者发生体液交换行为,及早(不超过72小时)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降低感染风险。
- 暴露后预防应当在发生疑似感染行为后的72小时之内服用阻断药,服药越早,阻断效果越好。需坚持服用 28 天。
黄金72小时
医学数据显示,在高危暴露后最佳的阻断时间是2小时,阻断成功率在99%以上。之后,成功率会开始逐渐下降,但72小时内仍有较高的成功率,被称为黄金72小时。此时病毒虽然进入人体,只要它不感染细胞,不把它的遗传基因嵌入到人体白细胞的遗传基因里,就不会致病。所以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并在24小时内服用艾滋病阻断药物,如果超过72小时后服用就会失去作用。
结语
艾滋病可防可控不可怕。面对艾滋病一定要有安全防范意识。一旦发生危险性行为或发生其他高危暴露后,要及时去正规的医疗点接受HIV暴露后预防阻断治疗,越快越好。同时,也希望公众不要歧视艾滋病人和对艾滋病过于恐惧,把正确的防艾知识传递给周围更多的人。
策划:佟志红
审核:王强
编辑:袁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