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社团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科融合,实践赋能——中澳国初PBL项目式学习“桑蚕文化之旅”

阅读568

项目主题:桑蚕文化之旅

实施年级:8-9年级

耗时:8个月

项目负责人:黄红安

项目实施人:崔娜

指导老师:王鹏翔

特约指导:张海银

项目组老师:张雄、蔡逊烈、闫景丽、张霞、荣雯静、徐晨、朱静

融合学科:生物、美术、地理、历史、信息科技、数学、语文

关键词:蚕的生长周期、传统服装设计、桑蚕文化宣传

项目背景

跨学科实践是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策略之一,国际上发起了以科学、技术、社会相融合的课程运动,学生们将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统筹不同的实践技术方法,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现阶段来说,学校教育要立足新时期教育特点,在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近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从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青少年学生成长为具有传统根基和现代视野,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是宣传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项目概述

八年级生物下册课本上专门设置了一节关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内容,以家蚕的生殖和发育为例,引出了各种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学生们对养蚕、种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申到语文中和蚕相关的一些文学作品,以及历史、地理中和蚕相关的知识,跨学科实践探究逐步有了雏形——桑蚕文化之旅。


初中生在初步了解了各学科相关知识后,后续会衍生出一系列和桑蚕文化相关的探究论题,比如丝绸文化、丝绸之路、桑蚕与经济学、养蚕与药学等,融合生物学、数学、地理、信息科技以及语文等学科,将跨学科实践活动聚焦于桑蚕文化,通过动手实践,种桑养蚕,剥茧缫丝等课外探究活动让初中生以自己的视角去思索——如何向全世界宣传我国的桑蚕文化。

    

课程融合

1.知识目标

(1)以桑蚕文化为基石,开展跨学科实践探究,形成符合学校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的跨学科实践探究的典型案例;

(2)通过种桑养蚕等活动,提升初中学生的生命观念;

(3)了解丝绸工艺以及丝绸服装制作工艺的注意事项;

(4)掌握服装制作要领、技巧。

2.素养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以桑蚕文基石制作出两件工艺品体现传统文化之美;

(2)以各项实践活动为立足点,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3)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多种评价共用的方式,引申出“如何宣传中国桑蚕文化的”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驱动问题

如何从桑蚕吐丝中,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项目内容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跨学科实践探究的现状探究以及发展前景展望。

2.探究蚕的生长周期:小组合作,最根溯源。

3.蚕丝的提取: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蚕丝提取方法;如何采用农业传统的方法提起蚕丝。

4.探究解传承中国文化的丝绸工艺品:开展“服装设计大赛”,以丝绸为原料,为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设计本组的参赛服装。

项目实施

项目启动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桑蚕养殖基地之一,也是离深圳学生最近的桑蚕养殖基地,当地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桑基鱼塘农业生产链。国际部初中有很大一批学生就来自于珠三角地区,他们对桑蚕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本着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桑蚕文化之旅项目式学习正式立项启动。

黄红安主任、王鹏翔老师和崔娜老师项目启动研讨会

黄红安主任给老师做项目式学习培训

项目组主要成员第一次研讨会

朱静老师带领学生头脑风暴

地理老师闫景丽由介绍广东地区珠三角的地理位置及桑蚕文化的历史引入课程。

根据闫老师在课上对蚕和桑树分布环境的讲解,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同学们小组分工合作,通过查阅电脑和相关书籍,绘制出了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大致分布图,珠三角地区的蚕茧产量仅次于四川、广西两地,位列全国第三位。学生们共同决定以地图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

中国桑蚕业分布图

中国桑树分布图

项目探究为了让学生了解桑蚕文化,历史老师蔡逊烈和麦海妹引导学生用电脑查找资料并制作——桑蚕文化手抄报。

崔娜老师为学生购买蚕卵,和学生一起开启养蚕之旅。

子项目一:探究蚕的生长周期

1.养蚕装置的设计

各组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桑蚕的生活习性,设计了很多的养蚕装置。有的是如下图所示开合板式装置,加入安全干燥剂可以保证蚕室的湿度处在最适合蚕宝宝生长的水平。

学生们制作的简易蚕室

2.实录家蚕的生长发育全过程

项目组学生从蚕卵开始,全程见证了家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每过一个阶段,会有一个组的学生进行项目阶段性成果汇报。

学生们开启养蚕之旅

崔娜老师与家长分享学生的项目成果

养殖的过程中,学生们随时记录蚕的生长状况,从体色、颜色到生长状况的专业术语的描述,慢慢的见证了蚕的完全变态发育的整个过程。

观察法是本阶段用到的最常见的方法,学生们将自己的相机带回学校,随时记录蚕的生长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进行了多次成果汇报,对蚕的养殖注意事项和桑蚕经济效益做了很多思考。

3.岭南地区的桑蚕文化是怎样的?

岭南主要的桑蚕文化为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或生产链条,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

学生们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掌握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做了一系列关于桑基鱼塘生态模式的汇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增强了生态观念,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同时也锻炼了大家的表达能力。

    子项目二: 探究如何提取蚕丝

以蚕丝制造的丝绸为基石,中国古代人民开辟了丝绸之路,是目前最早、最重要的中西方文明交流通道。以蚕丝制作的衣服穿起来轻薄舒适、保湿透气,而且有很好的抗紫外线功能。

关于何将蚕茧制成丝?各小组头脑风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下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    

1.韩雅媛、陈锦楹、苏丽娅、黄慧研、段宇雄小组

  本小组他们采用了最简单的方式,也就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略呈碱性)中,用手抽丝,卷绕于绣棚固定圈。

2.刘家馨、许桓语、傅滨馨、吕星辰、卓轩锐小组

随着科技的发展,缫丝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了,这个小组的同学上网查找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缫丝工艺,大型的缫丝厂制丝时其设计方法分原料茧调查和工艺设计两步。学生们学到了很多的新名词,如“试缫”“纤度设计”“缫折”等。

    子项目三:制作传承中国文化的丝绸工艺品——刺绣和旗袍

1. 传承中国文化的丝绸工艺品——完成一份刺绣作品。蚕丝可以经过专业的处理制成丝绸布,丝绸布是一种充满美感的布匹,可供学生们学习刺绣技术,然后进行刺绣作品展示,关于刺绣课程安排如下:

A. 刺绣课程的开展与社团课程进行联动,开设时间一般选择延时服务阶段。

B. 社团老师从稿设计(工笔花鸟)、绣稿设计(工笔人物)、绣稿设计(油画)、刺绣基本技法、刺绣制品(鲜花)等方面进行课堂设计,学生们在进行课堂活动时需要进行多种学习活动或方式,如收集信息、设计制作、亲身实践、评价讨论等,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活动方式完成该项目,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闫景丽老师给学生讲解刺绣工艺

(2)陈振玮、杨奥、赵心悦、黄嘉怡、邓兆琪、连李小樱、黄梓涵、邱晓莹小组

  古时候,丝绸主要适用于做衣服的,用丝绸做的衣服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轻薄透气。她们小组主要开始着手中国传统服装的设计,用传统服饰宣传丝绸文化。

旗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承载了中华民族服饰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小组几人在网上搜集了很多素材,购买了丝绸,然后开始了她们的服装设计。

a.绘制传统服装的设计图

b.设计服装的专业培训

在学部的支持下,该实践活动与女子素养中心合作,由女子素养中心荣雯静老师从服装立体剪裁到传统服饰设计的注意事项做专业指导,学生们接触到了人台,也掌握了基础剪裁的方法。

女子素养中心荣雯静老师在给项目组学生讲解服装设计知识

C.自主设计中国传统服饰——旗袍

学生们通过参与服装设计活动,总结出了成为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几点要素:

A.对服装有一定的造诣,能把握流行元素,就有敏锐的洞察力;

B.设计的服装适合市场需求,要有市场占有率;

C.好的设计师能独力完成从一套创作设计到成衣的打板制作流程;

D.对面料熟识,能用不同方式进行组合搭配;

E.拥有一个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伙伴,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设计出伟大的作品。

项目成果

1.周凯琳、刘怡轩、王炜翔、曾启轩、苏子晋小组认为,桑蚕文化博大精深,在信息科技老师张霞的带领下,学生们将各组学生的探究过程制作成小视频,记录美的瞬间,并宣传美的文化。

01:31

2.形成项目论文5篇,在第39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宝安区二等奖,下图为优秀论文展示。

傅滨馨同学论文获宝安区二等奖

3.各式各样的刺绣作品若干件。

3.设计出一套旗袍和一套汉服。

项目评价

1. 小组综评(指导老师关于关于桑基鱼塘生态模式的汇报的评价)

2.小组成员互评(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过程性评价互评)

3.小组成员自评(通过网络完成自评卷)

学生感悟

桑蚕文化之旅,历时8个月的时长,以PBL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开展,包含了大量的符合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在经过了一系列以项目驱动探究的活动后,有了大量的感悟。

成效与反思

 本活动从2月底开始,历时8个月时长,活动主体为八、九年级的学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成效

1.以桑蚕文化为基点,带领学生种桑养蚕、缫丝刺绣做服装,本项目一开展就获得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和体验灿烂的桑蚕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综合实践活动是渗透生命教育很好的载体,学生们动手实践,用多种科学方法去探究蚕的一生,严谨中又蕴含生命力,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3.学生们通过合作、分工,共同探索家蚕的生活史、生活习性、食性、生活所需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利用生活中简单易得的材料设计并制适当的装置,饲养家蚕,让生命观念相伴与日常。

4.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多种评价共用的方式,引申出“如何宣传中国桑蚕文化的”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反思

1.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学生、家长、甚至是教师对这种方式还不熟悉,所以就需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起将这种模式全面化、系统化。

2.目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小组合作都是短期的针对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难题的合作,并没有经历长期的项目是合作。所以团队合作方面的进展比较缓慢,很多小组甚至没有固定的团队协作任务,需要老师不断跟进,这是一个需要提升的地方。


文字编辑:崔娜

图片拍摄:项目组成员

审校:黄红安、张雄

终审:高云金


阅读 56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