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启智润心,护航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内容,先后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指导各地各校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制度、课程、场所和队伍建设,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11月29日,开平市名师工作室学员及后备力量专题研训的第二天,全体学员有幸聆听了杜俊鹏博士带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精彩讲座,上午讲授如何解决“道”的问题,下午指点“术”的技巧。
杜俊鹏博士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主任、北师大珠海分校心理与行为研究所研究员,具有深厚的心理学背景和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他不仅在高校担任心理咨询工作,还经常受邀到其他学校和机构进行心理讲座和培训,是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讲师团成员。杜俊鹏主任在心理咨询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理念。他强调人本关怀,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成长过程,他不仅关注人的心理问题,更注重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上午,杜博士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大心理”视角下的教育观》的专题讲座。讲座伊始,杜俊鹏博士以“学生考试焦虑,找老师寻求帮助”这一普遍的学习焦虑事例为导入,与学员们进行了对话,在互动交流中,杜博士辅以形象的图文解说,向学员展示了如何正确回应学生心理问题咨询——解决之道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真正和自己和解,“不让大脑压迫内心,让大脑接纳内心。”在讲座中,杜博士以案例解析阐释何为“心理”,何为“大心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让学员消化了“心理”“大心理”等概念。自然引出了在“大心理”视角下的教育中,教师角色要发生转变,即“学科教师心理化”及“心理教师学科化”,认为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应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紧接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贴近现实又极为丰富的实例引导学员们关注孩子的心灵,教育的目的是要滋养灵魂。杜博士认为心理就是一种感受,每个人的感受都是自己独有的,每个人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不管是感受,还是标准,在他不在教师(父母),是需要被理解的。认为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是缺失感知,或是歪曲感知,教师或家长需要做的是与孩子一同接纳问题,同时要锻炼自己看到并读懂孩子问题背后的声音,学会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人看,承认孩子与自己都不是神。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而后,学识渊博的杜博士更是引经据典,由古代中国人学习的目的,转到古人的格局,指出内驱力对人的重要性。杜博士认为做人,先要有伟大的志向,然后做事,就是沿着志向指向的方向坚定前行,就找到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就迎刃而解。
讲座的最后环节,杜博士建议教师要教会学生厘清三种关系,即自我关系、他我关系、自我与现实的关系;同时强调教师(父母)要学会装傻,学会当一个瞎子,学会“视而不见”,尊重孩子,不要强行冲破各自的边界,有边界感、理解孩子的感受,沟通才会有效。孩子是在教师(父母)的眼神中长大的,孩子变化的动力源自教师(父母)的眼睛!杜博士的讲座不仅赢得阵阵掌声,更是引人深思。
下午,杜博士以两道选择题检测学员对上午讲座内容的理解与实践情况,强调知行合一,认为规矩与人性是不相冲突的,规则与良心是可以协调的,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教师要转变观念,才能开新局,并以此引出下午的讲座——《教育工作者心理沟通能力提升》。
杜博士认为沟通分五步:一是管理情绪。通过视频案例《云南教师体罚学生》分析,指出情绪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静观其变,即一呆、二观、三变。二是发现情结。列举汽变水变冰变结,简单明了解释了心理“投射”现象,并给出了破解情结之法——正念,即修炼,做到静心与放心。三是评估关系。杜博士用《徒步600里 学生戒网瘾》等例子,阐述了先有关系再有教育(沟通)的道理,要将面对面的对立关系转变为肩并肩的友好关系。四是形成感应。有形的子弹伤害的是身体,无形的子弹灭掉的是孩子的灵魂,杜博士借助《新警察故事》里的事例,重申感应孩子发出求救信号能力的重要性。五是关注细节。
在心理小游戏的互动中,杜博士让学员感知了听与看的力量,尤其强调听的力量,指导学员学会变成一个哑巴,诚心诚意聆听,感同身受,替对方抱一会他的包袱,让他有时间缓缓,积蓄力量继续前行。
杜博士连续两场高端的专家讲座,道术合一,为学员解锁心灵,把学员个人发展与沟通能力提升紧密结合,使其转变观念,开创新局,进一步提升了学员们心理学理论素养和沟通水平,提高了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全体学员对于如何应对学生心理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图文及供稿:第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