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你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高吗?你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吗?陶行知曾指出: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网上曾疯传了一个段子: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家长对孩子有期望是爱的表现,但常常下意识地以爱的名义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则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孩子“你不够优秀”的心理暗示。这不仅难以起到激励作用,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越是喜欢以自己孩子的弱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就越容易陷入焦虑情绪。带着焦虑情绪的爱,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捆绑孩子的成长,其真实的效果往往是在“别人家的孩子”光环的阴影之下,自己的孩子不敢昂首前进,畏畏缩缩,低估自己的进步,对自身缺乏自信。
孩子之间的差异性是很大的,你可能看到某个孩子很活泼外向,演讲很厉害,而你的孩子可能很内向,动手能力很强,倘若“别人家的孩子”不时从你的口中蹦出,甚至常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贬损自己的孩子,次数多了,其内心就会发生变化,心灵就会扭曲。如此盲目比较极易伤害孩子,包括将自己的愿景强加给孩子,不少孩子就会在内心深处抗拒这种爱,甚至感觉到父母的期望多于对自己的爱。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同感和成就感,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唯有以自由为士壤、以尊重为阳光,才能让孩子像树苗一样健康地生长。“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所以,作为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我们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捆绑自家孩子的人生,别总在盲目比较中以爱之名轻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了。
作为孩子的父母,不光要让孩子吃的饱、穿的暖……其实最关键的是家庭成员的日常沟通,还有爱、鼓励和表扬。
我们要知道,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方法: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贯彻终身。在陪伴中,我们给孩子示范,陪伴的力量会缓释孩子的焦虑。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把大量的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成长,学习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而家长常常将家庭教育和学业教育混淆共题,让家庭教育逐渐成为一纸空谈。
在现代社会中,孩子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的三大支柱。因此,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才是教育孩子的根本核心。
6至8岁:具有进取精神及丰富的想象力
学龄期孩子由于语言词汇的增多和动作的发展,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强烈的兴趣,因而萌发各种思想、行为、好奇与幻想。他们会表现出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希望独自去做某些事情,但他们缺乏知识、经验和能力,常常事与愿违。对此家长可通过适当引导来提高孩子的思维活动,教他们学习基本行为规范,鼓励他们多提问,帮助其发挥想象力,培养孩子与各种事物有关的积极情感,如爱父母、爱朋友、爱动物等。
9至12岁:发展勤奋的个性及克服自卑感
学龄期孩子认知发展较快,他们十分重视自己勤奋学习的成就,渴望从学校的学习中得到乐趣,他们集体意识很强,不再喜欢父母对他们过分地照顾,而愿意和老师、同学相处,喜欢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和从事活动。所以家长应适时给与他们鼓励,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探索问题,通过学习、劳动及集体活动后,情感不断丰富,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下,会产生团结、友爱、互助、上进心等积极情绪,并逐步形成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12至16岁: 确立自我认同感
青少年期的孩子体格发育再次加快,个性基本形成。社交增多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此时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已获得的知识用于社会实际生活中,让自己得到旁人和集体的认可,也就是角色定位问题。因而常表现出强烈的自立感和好胜心,并开始用新的方法来探索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所以,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心爱护及正确引导,对孩子建立优秀品质十分重要,应给与正面教育和鼓励,使他们在有意义的生活中,正确的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