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云端

123
创建于2023-11-28
阅读 69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可爱的地方可爱的人

       这次云南之行要感谢姨夫。家族第四代考上大学,姨夫比我们还高兴,一定要送小毛次毕业旅行。迁居到西安十几年没见,我满脑子还是小时候他带着我骑着侉子兜风的样子,再见到他没有丝毫变化,只是地点换到了秦岭,身后带的人换成了小毛。一老一小加上一只傲娇的狗挺进秦镇买凉皮,这对于小毛来说是全新的体验,她立即喜欢上可爱的姨姥爷。嗯,用的就是“可爱”这个词。

       整天在琢磨记录云南行程,迟迟不知如何下笔。云南已经去过几次,网红景点一一感受过,就像蓬莱仙阁,美得很温柔,只能欣赏,不敢触碰一般。可我满脑子想的是跟着汪先生吃雨后的菌子,嗅夏天的缅桂,随手摘下房山头挂的仙人掌,赶乡街子吃不知名的水果虫草,吃烤洋芋、饵丝。打卡昆明老街的东方书店,进门感受到的满满都是西南联大先生们的风骨,可我只爱那个有趣的老头子。云南必须是他笔下的云南。

       因为飞机故障,本该下午四点到的行程一直延续到九点多才从地铁口钻出来。想着陌生的叔叔阿姨还在等我们,心里既焦急又愧疚。地铁口刚冒出头,清爽的风吹走我多日的闷热,风中夹着不易察觉的雨丝,地面湿湿的,真是美好的夜。一眼看到地铁口坐着的两个人,和姨夫年龄相仿。叔叔沉稳儒雅,阿姨看不出年龄,娇小的身材披着件耀眼的红色披肩,北方人实在想象不到盛夏季节还能如此装扮。这个点儿在这里等人,我心念一动。阿姨率先看到身后的姨夫,立即热情地迎过来,操着云南普通话热情问候。家人、身体、工作,逐个询问,还不时埋怨应该早来啊,传导要及时享受生活的理念。北方人听南方口音总觉得语速特别快,糯糯的,既热络又娇羞的感觉。已经插不上话来了,斯时斯地斯情斯景,就只是笑,开心地笑、舒畅地笑。阿姨遗憾地介绍已经订好了饭店,可到了这个点,只有去建新园了。故地重游,建新园的汽锅鸡是想了好久的了,肚子倏地就饿了。

       宝善街的建新园是每次到昆明必去的,但这次跟着老云南才吃出了新的感觉。十点多的宝善街人已经不太多了,微雨打得地面潮湿,青石板路干净极了,微风把内地多日的湿热带走。灰砖木雕的建筑,木质折叠门上镶嵌的是大理家家围墙上都有的白族图案。红色的招牌在宝善街中间熠熠生辉,彰显它的地位。店里人倒还不少,踏着木台阶咚咚地响。盆一样的满碗鸡汤,薄如蝉翼的肉片、肉片,很配合地就有了饿的急切。啜着木瓜水,阿姨教我们先把鹌鹑蛋打散,再将鱼片、肉片分别放在蛋汁里裹一下,再放进鸡汤。果然是极鲜美,肉片和鱼片更嫩滑。

       既然来到宝善街了,我们顺着路踱步到南屏街。八月的夜,刚下过雨,风微微地吹着,入夏后我第一次可以随意披着头发闲逛。路旁高大的天堂鸟恣意地炫耀着红色的花冠,脑袋翘到天上去了;粗壮的龙吐珠含着轻巧的小白花,在清风中微微摇摆;攀到五层楼高的三角梅火红的一片。每条街都有潘祥记、冠生园,云腿小酥里火腿碎颇有一番滋味,在微凉的夜色中吃着丝毫不感觉起腻。再想想家中的湿热,心里更得意了。忽然想起多年前初次到昆明是凌晨五点多,从坐了25个小时的火车上下来还有些晕晕乎乎,站台上的凉风一吹惬意极了。太欣喜这夏日的舒爽,竟然懒得等公交,一家三口生生从火车站拖着行李走过了东风广场、走过了富春街、走到翠湖。真想这样快乐地一直走下去。

篆新农贸市场

       和阿姨商量第二天的行程,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赶街子。云南共有五十二个民族,多元的文化多元的风情是最让我心动的,感受独特风情最好最快的方式就是赶街了。虽是临时的农贸场所,但云南给每个区县都制订了赶街时间表,喜欢哪些民族和地方看好时间去就好了。早就关注了几位博主赶街的视频,各种虫、草和手工艺品很吸引我。第一站是篆新农贸市场。提出要求后,阿姨和叔叔互相对了眼色,说“看,人家是做好了功课来的!”篆新市场是昆明的网红市场,早晨八点半一头扎进去,十二点站在市场外也仅仅逛了三条通道而已。刚进入市场,我就被各种不认识的菜吸引了注意。天麻是昭通的,黄姜是罗平的,草芽是建水的。水灵灵的黄花菜裹得像佛手一团,成筐的茉莉花散发着清香,八月炸紫色的外皮裹不住满口的白牙,火腿等级分明,两年浓香、三年陈香,更不要提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青翠欲滴的新鲜蔬菜了。碰到个厨师采购,自豪地给我们科普了十分钟,直到叔叔喊我们说“逛篆新要从吃辣辣豆花米线开始”才结束。透明的木瓜水、凉甜的奶白酒,微辣的荤豆花,扭头看看店外汹涌的人流中好长的队伍啊,更觉得米线可口。吃完米线,阿姨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对镜修整了仪容,换了口红色号,又带着我们一头扎进人堆。我们分吃了炸荷花、青蛙跳石板、普洱三角粑粑、木姜子鸡爪、破酥包,阿姨说来篆新一定要小气,每样来一点点,因为种类太多了,下面还有接着尝尝脆哨、豌豆粉、奶白酒、脆皮米糕……

00:17

       炸乳扇非常对我们的胃口。乳扇是大理洱源的特产,其实就是干酪,随意剪成各种形状,油炸后配上糖和玫瑰酱,奶香味十足。异地可以坦然地边走边大嚼乳扇是很幸福的事情。有种乳饼更受昆明人喜爱,奶味更大,比起司好吃,因为有淡淡的咸味,更多是出现在餐桌上。

00:03
这次昆明行最主要的目的是吃菌子。二楼的菌子市场罗列众多。布满斑驳绿色的青头菌、黄黄腻腻的鸡油菌,最丑的干巴菌里满是松针。个头短粗前端有圆凸起话筒状的是松茸;和松茸极像,只是尾部尖尖长长的是鸡枞菌;黑乎乎的一团圆疙瘩就是价比黄金的松茸。还有猪肚菌、黑牛肝,都是昆明人餐桌上的宠物。
00:45
松茸对生长的气候和环境都有要求,只长在特定品种的树木周围,成熟后寻找和采摘时机也很重要,野生松茸最初是由嗅觉灵敏的猪来探寻的,在猪准备下嘴的瞬间立即将其拉开挖出,所以昆明人叫它“猪拱菌”。保质期极短,一旦采摘必须争分夺秒才能保证口感。
菌子市场上还有很多卖蜂巢的。一大盘向日葵似的黄色的蜂巢,里面布满了白白胖胖的蜂卵,用牙签轻轻挑着头慢慢拉出来,寸把长软软地蠕动着,油炸后焦黄酥脆,轻轻咬一口会爆出浆来的。

       中午时分,站在市场门口,看着还攒动的人头,心有不甘。走进市场附近的饭店,还在想昆明人的幸福。

想吃见小人的菌子

       作为汪先生的拥趸,到云南吃菌子是渴望已久的。全世界可食用野生菌大概有两千多种,云南就独占九百多种。在云南人眼中,富含氨基酸的野生菌才配叫菌子。前几次雨季来云南,特意到菌子一条街也没感受到奥妙,这次由老昆明带着总算对菌子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篆新市场见识了各色菌子,当晚阿姨请我们去南屏街的南华野生菌火锅品尝。鲜菌拼盘有八种菌子,锅里肥美的鸡汤翻腾着,在香味和白雾中,阿姨手舞足蹈宝贝地再次向我们介绍了黄牛杆菌、奶浆菌、老人头、牛肝菌。退休后,阿姨保持每周练歌和打球的习惯,身材姣好、性格活泼开朗,三句话就能燃起大家兴味。现在,主人使出她的全部基本功极力推荐各种菌子的滋味,足可以感受到云南人对菌子的热爱和自豪。我们笑着看着面前的宝贝,脸热热的,先喝汤再吃菌子。每种菌子下锅需用机器计时取样才能吃。我们常嘲笑西方的烹调方式让菜品美则美矣,却没灵魂,可在这里,为了安全品尝有灵魂的菌子,必须采取严苛的方式。毕竟是鲜美的菌子,鸡汤涮后拌米吃别有一番滋味。有社交达人的陪伴,这顿饭吃得颇有些微醺的状态。阿姨笑着说那是菌子在发挥作用。每年雨季,昆明人因菌子中毒去医院的极多。她神秘地宣布要将最好的菌子安排在离开昆明的前一天,因为要看到我们安然无恙才敢放我们告别昆明,否则回到家中医生是不好治疗的。

00:13

       鸡枞是云南人极喜爱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煎炒都好吃。初到建水点了盘鸡枞蒸蛋,出奇鲜美,从不吃蒸蛋的小毛包了整整一盘,使得后来每天阿姨都乐呵呵地蒸上一盘鸡枞蛋来。建水人喜欢用鸡枞炼油,吃面食时搞上点来泡一会儿,油里夹着菌子的清香,咬一口菌子,牙龈轻轻嵌入菌子里,喷喷香。以前每年阿姨都要寄到内地来,这次我们放弃游玩,在家整整炼了一天的油。建水是菌子的产地,农民采了菌子再由商贩连夜运至昆明,所以价钱比昆明便宜得多。一千一公斤的鸡枞在建水买只要六百。挤火车回昆明时带了一千多元的鸡枞,在整列火车上都引起了轰动,每个人都神秘地问我们价钱,行家似的考察我们知不知道食用方法,然后无一不露出羡慕的神情。车厢里人满为患,洗手台上站的都是人,但大家不约而同让出一块空间给鸡枞,还有人维护秩序,向我科普不要多碰,油了味道就变了。云南人对菌子的痴迷可见一斑。

       干巴菌是云南人餐桌上常吃的菌子里价格较高的,汪先生称其为“人间之味甘”。刚上市要五千多,现在已至末期,只要一千五一斤,味道也就大打折扣了。据说干巴菌产量稀少,是能持续生长的,因为价格贵,农民发现了菌子轻轻采下后还用草盖上,标上独特的标记就表示占有归属权了。菌子好吃不好洗,和松针茅草混在一起,要慢慢把松针一个个拔出来,再反复搓洗隐身的沙土,还要小心不要碰碎了。我一连洗了八遍吃时阿姨说还是有土渣味。可见在饭店吃价钱会更高的。

       见手青是有些微毒的,外表黄色,可只要用手一碰就变成青绿色的了烹炒时要务必小心。据说云南的医生凭中毒后的反应就能判断出吃的是哪张菌子。可美味就在身边,怎能不满足舌尖上的味蕾?据说越有毒性的菌子越鲜美。有一种鹅膏菌对吃者的要求极高,吃时要签生死状的,24小时内不能见风见光喝酒等等好多禁忌,违反一条就会要命。但因为极鲜美还是趋之若鹜。每年政府要出示毒菌子指南,题目总醒目地标着“白伞伞,红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即使如此仍有愈挫愈勇之势。建水的阿姨每次买了菌子总要慎重地亲自烹饪才敢让我们吃,临走前她才说就在我们到的前一天,她吃完牛肝菌就见到了小人。一个白衣小人在她周围旋绕,她看得头晕目眩躺床上了,立即三个小人和她和衣而卧。这经历阿姨讲得自己哈哈大笑,我们听得心惊肉跳,小毛却有了清奇的想法。晚上再商量明早赶集收菌子的时候,她认真地向奶奶要求:吃了这么多种菌子,就想尝尝能见小人的菌子。满屋笑成一片。羽羽埋怨阿姨口无禁忌,阿姨立即嘟嘟囔囔说这可不能随便尝试,轻则伤肝,重则要命。不过想吃能见小人的菌子成了小毛的执念。回到昆明她再次慎重地向阿姨请求最后一顿饭想见小人。董艳阿姨思忖片刻爽快承诺,在她的严格监督下一定让我们尝尝见手青和松茸刺身。

00:24

       在饭店点松茸刺身老板坚决不给我们做,阿姨讲她一定要让我们尝尝松茸的鲜味,不枉云南一行。满满一盘切得细细薄薄的松茸被精心摆成花朵样,芥末和酱油掩不住松茸特殊的清香气,因为新鲜,口感极脆,在满满一桌全菌宴里格外受欢迎。为了能见到小人,小毛也是拼了,把见手青和松茸包圆,可直到上飞机也没有实现愿望。阿姨告诉她,为了能让她不置幻,每道菜都亲自选买、淘洗、烹炒,用了老云南人几十年的经验严格把关。这也是属于云南人的自豪吧!

云南米线

       云南米线全国有名,多年前在翠湖边茴香熙楼吃的汽锅鸡鲜掉舌头,想来用这种汤汁做的米线怎能不鲜美呢!老昆明阿姨说她每次从外地回来先要到楼下吃一份建新园,再自己做一份小锅米线,才算是到家了。心里默默想这和河南人回到家也必要妈妈下份面条吃了胃里才舒坦一样一样的。

       建新园的米线好吃,但对于一个形成固定口味的人来说很难改变喜好。初到云南,小毛质疑米线太细软,要求吃含胶的米线。听的人无不发笑,告诉她在云南绝买不到含胶的米线,因为这样的店是干不下去的,犹自狐疑。这次到了红河州才知道自己真是孤陋寡闻。

       蒙自米线,据说是过桥米线的起源地。不止一次听姨夫介绍到了蒙自就要吃菊花米线。网上很多介绍的,价格取决于“帽子”的多少,就是各种食材吧。滚烫的汤底倒入比脸还大的碗里,几十种食材自己选。贵州的“肉哨”也成了抢手的“帽子”,最后放入菊花花瓣,视觉刺激味蕾,好看又好吃。我来自菊花的故乡,菊花饺子是家乡的特色美食。回家乡想寄土特产给阿姨,阿姨说好意心领了,蒙自吃菊花比开封多,这里讲究的是无公害无污染的健康饮食。生活如此考究令人汗颜,不由地想还有什么可和云南人拼的呢?

       不过这次来建水说起菊花米线,阿姨笑着摇摇头说只带我们吃当地人去的店,而且保证每天吃的不重样。草芽米线是第一站。在昆明阿姨就不住地夸我们有福气,到了建水可以吃到正宗的草芽。草芽是香蒲的嫩茎,很像家乡的花生芽苗,白生生的一拃长,觉得生吃就能咬出一兜甜津津的水来,只有建水才产。炒着吃甜津津的,放在米线里就奢侈了,肥嫩的汤汁裹着草芽一起入口,两种食材彼此融入,混合成独特的香味,汤汁就显得更鲜美了。

00:16

       花生浆米线是羽羽妹妹一直推荐的,窃以为鸡汤和花生浆混合会是什么暗黑料理。建水的米线店面积都不小,根据汤收费,米线随便吃,看来汤汁是最贵的。果不其然,脸大的一碗汤汁是主角,出奇地香,鲜香、甜香,一点也喝不出花生的豆腥味。米线成了配角,不觉间顺着汤汁润喉而下,吃得浑身舒畅。

00:11

       去往撒玛坝的那天早晨,姨夫执意拒绝阿姨推荐,信心满满地带着我们去他熟悉的一家米线店。出了城,一个没招牌的蓝色彩钢瓦拼成的房子孤零零地站在通往乡下的路口,人倒真不少。这家的米线柔若无物,而且没有特色食材加持,全靠原汁原味的汤汁来拼口感,老板是有信心的。

00:26

       撒玛坝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村里的精英全聚到小白大哥家欢迎我们。吃梯田里的泥鳅长大的鸭子吃了;梯田里上下活动的黑猪肉牛肉吃了;梯田边竹林里的笋、现时砍伐的茭白也吃了。一直以为茭白是江浙产物,来了才知道建水承接了全国百分之七十的茭白产量。烹饪是村里承包养鸭子的大哥,最朴素的做法,但因为食材好,一向吃饭粗鲁的我第一次吃出了肉的香。过后许久我有时想,没有天时地利,以后还能否吃到有香味的肉了?我们在小白大哥的厂房办公室,按当地接待客人的长桌宴的摆法,菜是用圆碗装着,一张小方桌横五竖八摆了几十碗菜。酒是当地人自酿的苞谷酒,据说六十多度。没见谁被辣得呲牙咧嘴,倒是喝完后个个红着脸极痛快的精神劲儿,顺手抄起屋角立着的一米多高碗口粗的烟斗,将香烟放在烟斗嘴深深地吸口气,烟斗呼噜呼噜地响着,人惬意地眯着眼睛闭了一会儿气,让烟在口舌唇齿间迂回了好一阵,才舒畅地猛地呼气,又随手将烟斗递给身边的人。姨夫脸红扑扑的,也接过几十年没抽过的烟斗,拿出当兵时学会的本事,猛吸一口,一阵呼呼水响,“不错不错,能吸成!”屋里的欢乐达到了高潮。

00:04

       第二天早上在小街的菜市场,一排着民族服饰的姐姐倚着青石墙,面前小巧的竹篓里精致的将菜摆成小造型。篓里的菜很少,仿佛不是来卖菜,而是为了完成某种仪式一般。街边的银饰店里头上戴的、脖子上挎的,包括衣服扣子、边角的点缀都有,买了银饰旁边有人在现场做衣服。小白大哥把我们领到旁边的一家米线店,同样没有招牌,普通的桌椅碗筷。我可是一路米线吃过来的,在这偏远的地方能有什么好米线?我本着不浪费的原则坚决不要。小白大哥见怪不怪,端了一碗米线放在我面前,说每人就一碗。毛头轻轻吸了一口,立即小声告诉我非常香。马上用筷子焯一下,碗里只是几片溜薄的肉片、豆芽,但汤味浓郁,口感柔滑,还有一股清香味。撒玛坝的米线和别处不同,软糯、香醇,有厚实的感觉,不会和着汤顺势而下,仿佛不舍下咽,要再仔细回味米质一般。听到我的夸奖,小白大哥如遇知音,高兴地极力邀请我们留下来参加次日的新米节。阿姨恭喜我们好运气,这里是云南最好的红米种植地,已经有1300多年的种植历史,每年收获的季节村里都要有哈尼长街宴、载歌载舞欢庆新米丰收,大家伴着篝火唱敬酒歌、跳乐作舞,非常热闹。最让人眼馋的是新米节上能吃到最香的红米,阿姨极力说服我们说:“几年前吃过一次,念念不忘。这次我们是帮了小毛的福气,才被邀请参加的。”听得我颇为心动,无奈小毛报道在即,只好婉言谢绝。和小白大哥依依惜别,车开到山下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小白大哥已经装了满满后备箱的红米和红米线,还有小毛心心念念要吃的红河州的芒果。回到家乡,妈妈反复交待我要给亲朋好友多带些礼物,但是红米太珍贵了,只能留着自己吃。可红米线来到北方,倒是无论怎么做,都吃不出在撒玛坝不知名的小店的香味了。食材、水质、包括斯时斯景都不再来。个旧的叔叔阿姨、哈尼族的小白大哥、忽闪着大眼睛的弟弟、山下青翠的森林、穿村寨而过的清清泉水、壮观的梯田中氤氲的白雾都汇成红米线的香味。我想,品鉴美食的标准中,色香味还要加上“情”才可以啊!

00:25

       建水的凉米线也很有意思。米线倒是普通,但一进门就看到几张小桌子,中空是烤架,散落着很多小方豆腐,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围坐在桌子四周,每人点一份凉米线,边吃边聊边随意夹烤好的豆腐。每夹一片烤豆腐的姐姐就在面前的小碗里放一粒玉米粒,最后数玉米粒结账。门口还有围炉碳烤猪肉,烤得滋滋啦啦地,油一滴滴落在豆腐上,闻着巨香。蘸料非常凶猛,够麻够辣,别具一格。最高端的人际关系往往采用最原始的交往方式。难以拒绝的烧烤、朴素的食材、独特的食用方式、原始的交际手段,这应该就是云南美食吸引人的原因吧。

00:12

和哈尼族小弟弟过七夕

       在篆新市场一路吃吃吃,直到建水的小妹来接还在遗憾没有吃够芒果、提子、小白梨、石榴,想买些带走吃。小妹笑我孤陋寡闻,说吃水果还得到红河。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云南西南部,向东就是桃花源文山的普者黑,向西和玉溪普洱相邻,南接越南,老山前线、猫耳洞就在这里。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发源于哀牢山的河流流经玉溪成为元江,进入红河段称红河。河水确实是红的,千百年来在这片红土地默默地流着,和元江、墨江唇齿相依。建水的草芽、蒙自的石榴、石屏的杨梅、屏边的荔枝、弥勒的葡萄、绿春的长桌宴、元阳的芒果、河口的菠萝,都是一路上阿姨和小妹一直津津乐道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她们对食物极其挑剔。建水的市场品种极其丰富,阿姨坚持不让买,到了河口的乡道,阿姨胸有成竹地喊停带我们去摘石榴。质朴的老农诚恳地告诉我们石榴有甜和酸的两种,外地人吃喜欢甜的,本地人要吃酸的。我抢先结账,阿姨立即抢过钱来,口齿伶俐的一堆云南话埋怨老农,我只听懂“人家远道而来,我们不该请人家吃吗”的话,老农讪讪地把钱硬塞给我,又不由分说向房后跑去,我们一脸迷茫,一会拿了大袋石榴递给我说一定要尝尝新鲜的河口石榴。

00:08

       云南人极好客。听说我们中午在异龙湖,三拨朋友分别提出要请吃饭,拒绝了还被好一顿埋怨。车到了一个三岔路口停下,一个匆匆赶来的朋友紧跑几步过来和大家问好,宣称请我们品尝不跟着当地人吃不到的美食。芦席拼成的房子,暖瓶上印的还是我小时记忆中的宣传口号,但食材和做法确实和平时吃的不同。一斤个的鱼完整地摆在盘里,鱼鳍、鱼尾、去鳞都不去的,在主人殷勤地注视下,困难地尝一口!喔,Q弹,在嘴里打滑。干巴牛肉干用小米辣烹炒,特有嚼劲。干拌菜是鱼汤配腌菜加甜白酒腌制的。云南人吃饭特别注重蘸水,我们眼中的辣子、腌料在这里和主菜一样占据C位,大家评的就是谁家的蘸水香。石屏豆腐全国有名,但在云南比的是谁家的蘸水配豆腐最香。来到云南吃了各种花,芭蕉花、芋头花、水性杨花,今天吃的是荷花炒鸡蛋。荷花的清香生生压下了土鸡蛋的腥味,我忍不住多夹了几筷子。一顿午饭酣畅淋漓,我们走出饭店,就在门口挥手而别。没有感谢,没有客气,只叮嘱我们再来。

00:10

       宝华的温度明显比昆明高得多,山上沟下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红土地让人心情舒畅,但一下车窗蒸腾的湿热就涌进来,还是要开空调的。离撒玛坝还有几公里,路面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塌方,最后索性全被堵住,地面抛上了厚厚的红土,车停了长长一溜,只有压路机威风地在厚土层上徜徉。眼看堵的时间越来越长,姨夫和一个工程小哥打起了招呼,想麻烦坐人家的四驱车前往,小哥爽快地放下手里的工作带着我们风驰电掣而去。一路几次把我们颠得脑袋碰到车顶,我和小毛夸张地叫着,小哥在后视镜里瞥我们一眼,咧嘴笑着开得更猛了。“我们这会挺刺激,一会儿人家说KK工业园到了,请下车吧,那就傻了”。小毛提醒我,我心里也一咯噔。缅北诈骗事件炒得全国有名,如果不是跟着本地朋友是不敢到偏僻的地方的,再也不敢得意张狂了。阿姨和小哥交流了几句,告诉我们到了,下车后告诉我们就这一段路耗油要一百多元,小哥是文山人,家里有老婆孩子,独自承包工程,这是放下手里的活计来送我们。因为我们是外地客人嘛!我们都为刚才的狭隘惭愧不已。

       宝华镇龙甲村就在梯田旁边,农人们每天要开车进入景区到自家梯田劳作。五点多才到的我们被直接请去做客,吃了晚饭又被小白大哥邀去唱卡拉OK。中文英文乱七八糟唱完就慕名来了位大眼睛小弟弟,睫毛长长的,迅速成为小毛的粉丝,围着我们攀来爬去的。他爸爸高兴起来了,说姐姐是歌唱家,一定要请吃宵夜的。穿过烧烤店进入后室,好一处安静文艺的处所,竹编的桌椅上摆着烤猪皮、五花、炸虾、泥鳅,这次喝的是啤酒,但还是吸水烟斗。今天是七夕,从没想过会和哈尼族兄弟一起度过这个浪漫的节日,缘分来得好突然。我这么一说,小弟弟更高兴了,跑来跑去敬我们喝酒,直到躺在吉他旁睡着为止。

00:05

家乡宝

       这次来云南,屡屡受到“家乡宝”的强烈冲击,每个人都赤裸裸地向我炫耀他是家乡宝。

       昆明的叔叔和我同一时期去的新疆旅游,我惊喜地问他感受,“不好!”他老老实实地回答。“为什么?”我追问。“整天吃面,想吃米线。”就这么质朴的原因。阿姨恨铁不成钢地补充,环美游时天天想米线,回来说还是家好。建水的小妹更是不吝张扬她的理论:”外地大学一律不考,顶多到昆明上学。离开云南冷得受不了。“邀请她来北方做客,毫不犹豫拒绝,并说曾到开封赏菊,第二天全员发烧,丢盔弃甲而归。个旧阿姨同情又真诚地邀我不要再回家乡了,回去吃不到这么多新鲜无公害的水果蔬菜了。好像云南人能接受的气候只有贵州和四川,可四川的辣他们又很鄙视,贵州的蔬菜水果又缺失了灵性。怎能不做家乡宝呢?

昆明的雨

       对于一个喜欢到处找美食的人来说,对云南最大的情结应该就是菌子了。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土壤种类,尤其是雨季的湿度,孕育了香气独特浓郁的食材。

       每年入夏,云南的雨季就到了。生于山林,汲取日月精华天地灵气的菌子就在雨中疯长。泰国的雨季是瓢泼大雨,每晚必下,早晨出来地面冲刷得极干净。雨和太阳竞相出场,谁也不肯避让。地上湿漉漉,背上火辣辣,空气黏乎乎。白天也常有雨,忽的就风起云涌,霎时大雨如注,一下就是三四个小时。所以泰国人就必须养成淡定从容悠闲的个性,一看天不对了,就找一凉亭喝咖啡去。有次吃自助火锅,贪多吃不完不敢走,发愁间下起了大雨,雨停后食材全没浪费,个个都是扶墙走的。昆明的雨季不然。它绝不影响人们的出行,下下停停,不知觉间又下起来。夏有多长,它就有多长时间的耐心给夏捣乱,既不热又没有湿气,只是湿漉漉的石板路证明它又来了。每晚几乎是必下的,拉开窗,凉气就冲进来,一天的好心情。

       被雨季滋润的花竞相开放。老奶奶马路边坐着,用线把茉莉花瓣串起来,中间配朵奇香的栀子做吊坠,戴在脖子上闲逛,一天都香喷喷的。大街上戴着紫的红的绣球花环的应该都是外地人吧,绣球挨挨挤挤地,炫耀地对着太阳,好不示弱地张扬着。三角梅自不必说,树上密密的一层,或是爬到五层楼边,火辣辣的一片,想低调都难。在家需要精心呵护的天堂鸟在这里是道旁树,中间纤细精巧的朱红花瓣仰头傲娇着。圆通寺的地涌金莲在颀长的叶子中长出结实粗壮的花瓣,开出像睡莲般金黄色洁净的花,像供奉佛祖一般,被称为佛前花。到了斗南花卉市场,更是进入了玫瑰的海洋。阿姨反复交待要叔叔用昆明话讲价,才知道买菜钱不够只好买花的笑话原来是事实。

       雨季到大理,这里是玫瑰的天堂。大理的每条街道、店面前都有巨大的盛满花瓣的簸箩,主要售卖的是花瓣、精油、玫瑰酱、玫瑰红糖之类的。玫瑰饼要吃热的,小毛站在玫瑰饼店等着刚出炉的饼,烫嘴的那种,细细的白纸包着,咬一口,热猪油浸着玫瑰酱流出来,一气吃了八个小饼。

       景洪自不用说,热带雨林气候下花的品种太多了。道旁的蝴蝶兰、红掌司空平常,在芭蕉叶的遮盖下静静地开放;人们排队到硕大的大王莲上做出盘腿静思状;中科园里见到一个着坎肩筒裙,露出细细腰肢的导游姐姐对着跳舞草深情地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跳舞草竟真的扭动起来。小磨公路是我走过的最美的高速,热带植物长到公路上,左右连成一片,眼睛都不好使了。

       雨季的红河是水果的天堂。路旁就是芒果、火龙果、释迦、芭蕉、荔枝、龙眼、莲雾……据路边的果农介绍,我们是没到河口,那里仅芒果就有一百多个品种。

       走进文明街,又下雨了,撑起伞走了几步,看看路边星罗棋布的咖啡店长椅上依然巧笑不为所动的女孩们,讪讪地收起伞。顺着石台踏进东方书店,民国时期大师们的照片在书架上端排列着,庄重地凝视着膜拜的人流。木质的旋转楼梯踩上去咯吱咯吱响,宽阔的楼梯被挤得只容得下一人上下,旁边的空间摞满了主人私藏的书籍。书看起来比楼梯年龄还大,可翻看不售卖。文青们必要和它们留念,膜拜知识的永存性。书店很多二手书籍,专业工具书居多,整理得极平复,都是专家们慕名向书店捐献的,在咖啡中散发着书籍特有的香气。脚下镶嵌在木板上的铜牌记着“闻一多、李公朴、汪曾祺”的名字。

    在双廊,一家白族小姐姐的烧烤店,开了一瓶“风花雪月”啤酒,发现是嘉士伯在云南特供的。微雨中看着没有丝毫波澜的洱海,月亮宫和我们遥遥相对,能看见人们在房前的石级上说笑、惊讶、感叹。这是真的风花雪月啊!

乡愁

       在云南这几天不止一次地想到“乡愁”这个词。富明山上青翠的竹林、滚滚流淌的红河、漫步翠园丝丝的小雨、满街子鲜亮的水果蔬菜、细细长长缠绕的米线,还有一起穿过缭绕的云雾手舞足蹈地哼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阿姨,在菜市场淡定从容换口红色号的董艳阿姨,不问菜价却执着地帮我还花价的叔叔。我觉得我有乡愁了!

阅读 69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