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号“澄江堂主人”,俳号“我鬼”,日本知名小说家,与森鸥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博通汉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但一生为多种疾病、忧虑所苦而自鸩轻生,年仅卅五。
芥川龙之介的名作甚多,以极短篇为主。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小说。他的极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字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
《罗生门》是他的成名作,也是日本现代文学代表作、《罗生门》一直是发表在1915年的《帝国文学》杂志上。“罗生门”三字无形中便隐含了“包罗人生众象”之门的喻指,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1917年正式出版短篇小说集《罗生门》,把芥川推上反现实主义文学的首席。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思想在《罗生门》们具有很集中的体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罗生门》的思想世界。
一、怀疑主义
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作法十则》的附记中曾经说过:“我对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既深受日本和中国的古典文化熏陶,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的哲人和文学家们的影响,他的创作与西方的现代主义作家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怀疑主义思想便是其中一处。这是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决定的。
第一,怀疑论是对客观真相可知性的怀疑,这样它得到的结论就是不可知论。
第二,芥川龙之介作品中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对人性之恶的揭露,对传统道德的怀疑。
他采用不同的主题和素材批判讽刺当时的日本人的道德沦丧,他的作品中不仅揭露了那些杀人犯和盗贼的复杂心理,还描写了那些平常生活中被视作善良的人们的阴暗心理,在芥川笔下我们看到了这些普通的人们的种种私欲和龌龊黑暗的心理。人类的传统道德标准和理性已经不能约束我们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那些没有做恶事的人们仅仅是因为没有处在危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一旦利益遭到威胁,他们一定克制不了自己的私欲。
在这类题材中,芥川还表现出一种观点,就是对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的态度。皮浪的怀疑论的一个特点就是搁置争议,不做判断,任何极端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都是不对的。芥川虽然极力揭露人性之恶,但是也满怀对善的憧憬,他也从未对人的本性如何的问题做过极端的回答,他认为善恶是相承而不是相反的,人性是具有两面的,无从判断是单纯的善还是纯粹的恶。
《罗生门》“对人性的怀疑”一章,通过文本分析,阐述了芥川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刻怀疑。在他眼中,普通人在利己主义驱使之下,当面临善与恶、生与死、正义与非正义的抉择时,在面临要“道德、良知”还是要“生存、活命”这样的伦理拷问时,人性会突破各种界限发生质变。小说中,老太婆有一段精彩逻辑推理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法性”:“现在我拔头发的这个女人,她把蛇切成四寸来长,晒干了拿到带刀的警卫房去当干鱼卖呢!要是她不得瘟病死了,大概现在还在干这种买卖呢。尽管这样,别人还说这女人卖的干鱼,味道好,那些带刀的还把它当成不可缺少的菜肴来买。现在我干这个,我也不认为是什么坏事呀!我要是不这么干,那也得饿死呀!我也是没有出路才这么干的啊!”
二、利己主义
《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而且通过描写“小恶”、“恶”、“最恶”的人物印象,慢慢给读者的心理带来冲击。
在利己主义影响的基础上,不管是违反道德还是损害别人利益,无论哪个都是利己主义者达到自己愿望的踏脚石。但是,利己者在自己做坏事的同时为了自己的自尊,会把过错的责任都推到外部环境和别人身上。这篇文章就描述了由善变恶,并显示了在利己主义面前人们的价值观的脆弱。因此,如果被利己主义侵蚀,那么当然会认为他人的利益只是满足利己者物质与精神的踏脚石。广义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恶行大部分都可以说成为以什么理由为基础的利己主义。芥川龙之介通过短篇小说的形式,给读者带来了生动的利己主义者。读之后,读者也不得不感慨利己主义的可怕性,也许还会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这也是《罗生门》成为他的代表作,被世人关注的原因之一。
罗生门位于都城正中,它既是城内与城外,中心与周边的划分空间,又是秩序与混乱,善与恶,生与死,正义与非正义完全对立的分界线。把对人性的困惑转化为了对人性的自我改变。小说最后老妪的绝望,黑暗环境的烘托,家奴的离去,这已不仅仅是场景、意识的转换。它必然会导出家奴越界这一主题,即超越人性的各种界限,发生心灵深处的本质转变。
如此阴森、潮湿、凋零、残酷败落景象的罗生门,其实就是芥川龙之介的内心写照,是他无法诉说的苦闻,也是在倾泻自己内心的迷茫与不安。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灵又怎么随找得到栖息之处呢?这部小说一方面肯定着人性的冷酷和残忍,另一方面透露出对人性本质的怀疑和对“要道德、良知还是要生存、活命”这样伦理的拷问,同时也突现出人性的本能良知对“善”的呼唤。
纵观小说的全文,在作品中作者透过一系列对仆人心理变化的描写,强烈地控诉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和丑恶现实。
三、宗教题材
芥川的小说在涉及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宗教题材,根植于东方的佛教思想是芥川文学的灵魂,其小说揭示人间善恶、拷问人性,处处体现着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探讨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有助于更全面地解读芥川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罗生门》中无处不潜藏着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在“饿死”亦或“变成盗贼”之间犹豫不决,或者说想要做一次盗贼却缺乏勇气的下人在听完老妇为自身辩解的一番说辞后获得了勇气,最终走上了和老妇同样的道路。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下人、老妇和被拔头发的年轻女子。三人的所作所为及结局正是因果报应的一个反映。已逝年轻女子生前将蛇肉切段晒干伪装成鱼肉出售,这一行为在老妇看来是不仁道的,这样的不仁道是“因果报应”的“因”,故其死后被拔掉头发就是她的“果”。而在下人看来,老妇拔掉死人的头发是恶劣行为,按照因果报应的法则推算,这是老妇的“因”,被抢走衣服也是理所当然的“果”。认同老妇的话并从中得到勇气,沦为盗贼的下人因为丧失了自己的人格,最终也必将陷了因果报应的轮回中。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有着怀疑主义、利己主义和宗教题材的思想内涵。其中利己主义主要是体现在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体现出人性的冷酷和残忍也刻画出了那个社会的黑暗与现实的丑恶。对于宗教题材方面,文章主要是体现在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对于怀疑主义文章主要是对传统道德的怀疑以及对宗教原则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