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镇中心幼儿园

西华镇中心幼儿园
创建于2023-11-28
阅读 169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三抓三促”进行时】“聚焦游戏   发现儿童   ”西华镇中心幼儿园自主游戏行与思(四)

游戏背景分析

  在过去不发达的年代,石磨可以磨碎人类生活中所需的食物,为人类的生生不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如今机器的出现改变了上千年传统豆浆的制作方法,现在的孩子从未见过石磨,不知道我们吃的面粉从哪里来,也不知道珍惜粮食,幼儿园三餐中总有几个小朋友剩饭,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感受古人的智慧,体验农民伯伯的辛苦,知道粮食经过多道加工程序才可以吃到嘴巴里,让幼儿了解最早的石磨磨制豆浆的过程,并进行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课程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农家屋中,幼儿通过第一次转动石磨,石磨发出“吱吱吱”转动的声音,幼儿特别兴奋,你挣我抢的都想尝试转动石磨,随后幼儿开始了各种讨论,我在一边听着他们的谈话........

      

     一方石磨,一捧黄豆,一份童趣,石磨圆,豆浆甜,不一样的初体验,为了让幼儿亲身体验研磨豆浆的乐趣,喝到甜甜的豆浆,在我的鼓励与提议下,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各种豆类、谷类、玉米棒、花生、大蒜、蔬菜、过滤网、还在农家屋添置了锅碗瓢盆、大小各式的蒜臼、一次性餐盒、小锅等,就这样在小朋友们的筹备下,我们的游戏故事开始了......

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发现石磨   初识石磨

  幼儿园农家屋旁边放了两台大石磨和一台小石磨,每次在农家屋玩耍时小朋友都要去转动几下石磨,回到教室后我问班上小朋友:“你们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嘛?”小朋友都摇摇头说:“不知道。”

  一方小小的石磨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带着好奇,我们来到了“小磨坊”一探究竟。孩子们围着石磨转一转、摸一摸、抬一抬发现了很多石磨的秘密,我认真记录了孩子们的谈话内容。

👦🏻郝千义:“石磨是用石头做成的!”


👧🏻朱新妍说:“它有两层哎!”


👶🏻董宇皓说:“还能转动呢,就像汽车的轮子一样。”


👦🏻何郭琦开心的跑过来说:“我在我们老家见过这个东西,妈妈告诉我它叫石磨。”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小朋友开始讨论起来了,鉴于孩子们对 石磨特别感兴趣,我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还为幼儿提供了放大镜去观察、去探索。孩子们通过观察、触摸等多种感官方式了解了石磨的外观、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认知和生活体验。    

      经小朋友一番观察,发现石磨上有个洞洞,石磨由两片组成,上面还有花纹,转动时,上面那片石头动,下面那片石头是不动的,第二层这里还有个缺口。

教师的思考:

陈鹤琴先生说过:“好奇心关于儿童之发展、文化之造就,具有莫大势力的。”幼儿对于一切新的事物就萌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的东西相接近,一接近,那就会更真切地理解。在孩子们探索石磨的活动中,我只是作为“旁观者”给孩子们大量的时间自己去观察、去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通过对石磨的观察发现了石磨的好多秘密。

收集材料   分区摆放

回到班上后我与幼儿一起讨论:石磨里面没有东西,石磨可以加工哪些东西呢?磨豆浆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用到哪些工具呢?


通过以上谈话活动,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各种豆类、玉米棒、大米、花生、大蒜、大小各式的蒜臼、一次性餐盒、刷子、过滤网等。鼓励小朋友积极动手,进行分类,摆放在区角。

初步尝试与探索

  我带幼儿来到了农家屋,简单交代了游戏注意事项后,孩子们全冲进小木屋去玩了,只见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与玩具玩起来,有的小朋友尝试转动石磨、有的小朋友剥起玉米与花生、有的小朋友去提水了、有的小朋友取出了蔬菜用刀撕碎放在锅里直接炒了起来、有的小朋友接着电话订起了餐、有的小朋友当起了服务员,一边擦着桌子一边忙碌的招呼着客人......进入区域后,孩子们忙的不亦乐乎............

  看着孩子们都玩的很开心,我在一边仔细的观察,过了一会,我听见郝千义小朋友喊道:我们往石磨洞洞里加点东西磨吧!在一旁的兰依涵听到了,抓起一把黄豆扔进石磨洞洞里说道:“这磨吧!”郝千义见兰依涵把黄豆放进石磨里,他开始扳动石磨的把手用力转动起来,刚开始有点重啊!站在一边的杨景荣赶快来帮忙,他们转动的很认真,过了一会,“咦,豆豆竟然磨碎了,磨成了颗粒状........杨景荣说:磨了好久,怎么不见豆浆流出来磨出来的还是黄豆呀?”郝千义说:是不是我们的力体太小了?我们在尝试一次吧。说着她们将磨下来的颗粒状豆豆有放进石磨里又磨起来,这次兰依涵也帮忙转动石磨。


      一会,石磨上出现了黄豆粉末,相比之前细了好多,孩子们开心的呼叫起来......

      在一边玩过家家的李鹏宇听到了,头伸过来一看,说“粉好少啊!石磨要磨好久,转快一点转试试。”郝千义说“不行啊!转得太快,磨不出粉啊!还是要慢点磨。”兰依涵说“我们加水进去吧,黄豆是可以用来磨豆浆的。”“好啊!我一边磨黄豆,你慢慢加水。”“为什么磨了这么久,粉还没有出来啊。”“我们再加多点水看看。”“有水出来了,可是豆没有完全磨碎啊,也不像豆浆的颜色啊!我喝过的豆浆是白色的。”这是李鹏宇跑过来说:“老师,我们磨了好久,还是黄豆粉末,怎么磨出来豆浆啊?”我走近一看,石磨上,桌子上好多黄豆颗粒与粉末,我说:”这个问题交给小朋友自己解决,回家后可以找爸爸妈妈帮忙,一起收集查阅资料,明天我们再来尝试,现在我们收拾玩具回教室吧。”

分享与交流

  针对之前遇到的问题,第二天我们开展了讨论与交流:在反馈活动中我让李鹏宇说出了他们游戏时遇到的困难,李鹏宇说:“我们想用石磨磨豆浆,我们一边加水一边磨黄豆,可是磨碎的黄豆是粉末、还有颗粒,也有一部分黏在石磨上,然后我们加多点水,出来的黄豆粉不像豆浆的颜色。”磨豆浆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你们回家问爸爸妈妈了吗?孩子们开始谈论起来.....



🧒🏻幼1:我回家问妈妈了,黄豆应该要提前泡水的。”

👦🏻幼2:“对,而且要很久,大概泡7、8个小时,“泡软了之后才能磨。”

👶🏻幼3:“磨的时候,要一边倒水一边磨。”

👦🏻幼4:“还要过滤。”

👧🏻幼5:“还要放在锅里煮的。”

教师的思考

  孩子们通过自主投放所需要的材料,完成自己的游戏意图,在初次操作石磨中,她们放进去了黄豆,经过一番研磨,发现黄豆虽然粉碎成了颗粒大小,没有变成豆浆,他们觉着是力体太小了,她们将磨下来的颗粒状豆豆放进石磨里又磨起来,这次有小朋友来帮忙转动石磨。但是,虽然转动石磨的力体大了,还是没有磨出豆浆,孩子们发现粉末又变的细了很多,再一次进行了往石磨中加水尝试,可是,最终还是没有磨出豆浆.......   


       这帮孩子们遇到问题时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根据自己的猜想不断尝试,在孩子们经过三次试错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她们答案,也没有指导他们如何做,而是耐心观察等待,把问题留给孩子们,让他们寻找答案,继续探索。分享与交流:在区域分享中,孩子们对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我借此契机,也与孩子们开展了“磨豆浆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分享交流活动。孩子们经过爸爸妈妈的帮助,自己的探索,知道磨豆浆时需要提前泡豆豆,磨的时候,要一边倒水一边磨,还要过滤,还要放在锅里煮的。”让孩子们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获得的直接经验,学习共同分享,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让我也可以了解到孩子们在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持,给幼儿更多的活动空间,激发出幼儿更多潜力,引导孩子们往更高的游戏水平发展。

豆粉变豆浆

   经过孩子们一番讨论交流,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尝试。这次,我与小朋友提前一天泡好了黄豆,一起来到石磨前,大家兴奋地你挣我抢都要转动石磨,郝千义说:我力体大我转石磨,你们负责往里面加豆豆吧!她们只间共同合作,一个加水,一个添豆,推累了就轮流推,推着石磨转了很久,都不见豆浆流出来,孩子们很疑惑。是不是豆子泡的时间太短了,再多磨一会试试。换一个方向转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最终他们换了一个方向,再次尝试。瞧!孩子们两人或者三人一组合作,自己分工.....有的放豆子;有的倒水;有的操作磨盘;有的用刷子把留下来的豆浆刷向缺口;有的接豆浆……在不断的尝试下,他们终于磨出了豆浆。原来需要逆时针转动手柄,石磨才会出料。

00:34

不断加工


      小朋友们最开始磨出来的豆浆,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些大颗粒,而且是浓稠的奶油状,而不是像牛奶一样的豆浆。



👧🏻兰一涵:为什么流出来的豆浆是这样的,跟我们平时喝的不一样。

👶🏻郝千义:这些豆浆好厚啊,全是沫沫。

🧒🏻杨景荣:再加点水就可以了吧。

   

       于是他们将磨好的豆浆又重新倒回石磨,并且加入了更多的水。在经过了第二遍、第三遍的“回炉重造”以后,终于磨出了理想中的豆浆。看着豆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豆浆,从石缝中流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特别兴奋。

过滤豆浆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每经过一次“回炉重造”,磨出来的豆浆都会变得更加的细腻、清透,让人垂涎欲滴。开始煮豆浆吧!在家喝豆浆时,妈妈从豆浆机中倒出来要用一个滤网过一过。”杨景荣小朋友说道。我们向厨房阿姨借了“过滤神器”——滤网,只见她们一边小心的将滤网端起来,一边不断用勺子搅拌,豆浆过滤好了,他们不仅收获了满满的一碗豆浆,还收获了好多豆渣。

00:12

煮豆浆啦


开始煮豆浆啦!小朋友第一次的豆浆煮失败了,豆浆怎么煮不会糊锅?有的小朋友说可能是煮的时间太长了,少煮一会就可以了吧。有的小朋友说火开的太大了,要开小火。

在一旁观摩的杨静荣妈妈说:“煮豆浆时还需要用勺子不停的搅拌。我们换了操作更加方便的小汤锅,进行了第二次尝试。香喷喷的豆浆出锅了,我们一起来品尝吧!香喷喷的豆浆出锅了,我们一起品尝美味吧!

品尝豆浆

香喷喷的豆浆出锅了,我们一起品尝美味吧!孩子们喝着自己亲手磨出来的豆浆别提多开心了!


我问小朋友:“豆浆里面可以加上什么会更好喝呢?有的小朋友说加上白糖就更甜了,有的小朋友说加入红枣会更好喝!



我告诉孩子们下次我们煮豆浆的时候可以把这些东西加进去,我们的豆浆就更美味了了!

教师的思考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教师应该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教师应该给予幼儿试错的机会,让幼儿在探究中得到经验提升。

经过孩子们的讨论与交流,我们再次尝试,在这次试验中,孩子们有了初步的经验,他们之间有分工、有协作,郝千义小朋友平时在班上乐于帮助小朋友,遇到问题也能自己解决,这次能够主动承担转石磨的任务,还说自己力体大。在经过小朋友的努力后终于磨出了豆浆,可是,还是平常喝的豆浆不一样,经过孩子们的回炉重造,磨出了更加细腻的豆浆,孩子们又尝试了过滤豆浆、煮豆浆、品尝豆浆......

分享交流  体验快乐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回到教室后,我与孩子们一起探讨交流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

豆浆的营养价值有哪些?喝到自己亲手研磨的豆浆,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样的?


问题二:

豆浆可以做什么美食?


问题三:

豆渣可以做什么?  

关于豆渣的用途:有的小朋友说豆渣可以带回家,让妈妈活上面,烙饼子吃,有的小朋友说可以带回教室做手工,有的小朋友说可以和花生碎放在一起,再加上胡萝卜丝一起包饺子,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为幼儿提供了彩泥与工具,孩子们包了形式各样的饺子,还送给农家屋的孩子们放在锅里煮,最后由小小服务员端给客人品尝......

00:28

反思与总结

本次的“石磨豆浆”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观察、探索、体验中了解了传统制作豆浆的全过程,感受到通过自己劳动获得食物的乐趣,也在动手实践中不断地丰富经验,收获了成长。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活动中得以传承。甜甜的豆浆,浓浓的豆香,孩子们喝着自己亲手磨的豆浆,心里真是美滋滋呀!一次小小的尝试,小朋友们品尝的不仅仅是豆浆,也是他们努力、锻炼、成长的味道,更让孩子们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让材料与幼儿对话

  在自主游戏中 ,材料是教师隐性作用的体现,在游戏开始前我与幼儿讨论交流探讨了三个问题:石磨里面可以放什么东西?石磨可以加工什么?磨豆浆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幼儿们拿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分区摆放在区角,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材料,激发了幼儿探索材料、操作材料的兴趣。让材料告诉幼儿可以干什么,该怎么做,让材料成为一名不说话的老师。我们只是耐心观察、等待、思考,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我们发现教师的作用渐渐地由显性变为隐性,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种转变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二)注重孩子的亲身体验

1.支持幼儿主动探索


      户外自主游戏氛围宽松、形式多样, 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幼儿正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在 磨豆浆”区角活动中 教师是个观察者、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身份如采取设疑、提建议等灵活隐性的方式支持孩子们的活动,给他们留出了充分探索、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整个活动中,从一开始的磨豆浆,到后来的煮豆浆,我们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但是小朋友们从不说放弃,而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寻找办法、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最终喝到了美味的豆浆。还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回顾了我们的磨豆浆之旅,并请小朋友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2.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


      新奇的区角活动材料固然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但要保持和推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教师还要做许多工作,区角活动需要教师的观察、指导。在 磨豆浆”的活动中,当这些孩子碰到困难停滞不前时, 假如我直接告诉他们磨豆浆需要提前泡好黄豆,煮豆浆需要不停的搅拌,他们就不会在一次次失败中得到最宝贵的经验。正是这样 他们才能在不断探索和反复体验中自己发现磨豆浆的流程与方法。


3.增进幼儿间的互动和合作


      我们非常重视孩子的互动与交流,对孩子来说 互动是一种需要,一种欲望也是促进孩子发展所必需的。在磨豆浆”活动中 ,小朋友彼此间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幼儿既放松又保持了独立性这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的自主活动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而且还拓展了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学会相互协调和帮助。因此 幼儿间的互动与合作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在自主的游戏活动中逐步培养了幼儿乐于思考、敢于探究、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教师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更多地担任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幼儿的兴趣和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不断拓展和形成新的生长点,深入幼儿的游戏体验。     

      孩子们为磨出豆浆,坚持不懈、积极的寻找办法,不断的验证自己的想法,让我知道了兴趣是孩子探索的动力,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值得我深思,在今后的自主游戏中,我将继续追随孩子兴趣,帮助孩子们梳理游戏中的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做到有效支持。坚持做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做他们忠实的聆听者、解读者,做到真正的放手,把自由还给孩子们......




撰稿:马红红

审稿:张莉娟

阅读 169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