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黄了,文思动了”。一语道出蛰伏家中多时的文人心境。谁又曾忘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呢?于是,文友们相约着在这银杏始黄,枫叶将红的斑斓晚秋,步入诗画古村李家坑。
记不清是哪一年去过李家坑,只记得在那尝试过漂流。大呼小叫地完成到此一漂时,哪还有暇观照夹岸青山合村抱,参差古木竞天高;更不会去思接樟溪带着人文气息和悠远历史穿村而过的深远。与那次相比,此行才让我见识了真实的古村气质,留下深刻印象。若再有人提及李家坑言必说漂流,是浅薄了这数百年的古村落了。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6a2d2bd383e4171a69a2c921d43ca5e.png)
结束行程那天,我们徐行慢品,话题仍绕不过古村。同行的某区作协主席给我们出了个考题: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说出对李家坑的印象,你们会用哪个词?大家饶有兴致地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有一字词,有二字词,还有四字成语,但无论如何都难以尽说。回程的路上,我又不断回味,李家坑于我的印象似乎可以用静、奇、雅三字来形容。当然仅代表个人的感受,一千个游客有一千个李家坑。
出发的那天,一路轻车熟驾,骄阳伴我。赶在林鸟归巢前,我们一行到达了目的地。用文友海燕的话来说,我们赶上了李家坑的黄昏。眼前果然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美妙景致。还未到周末的晚上,游客不多,我们一队十几人算是响动比较大地进村了,但并未引得村民围观,他们此刻仍该干啥干啥,四周是安静祥和的。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拖着行李箱发出的橐橐声响显得特别突兀和不和谐,尬得赶紧拎起箱子负重而行。直至到了入住的“道地小筑”民宿,笑语欢声才打破了古村黄昏的静谧。
清晨,依然阳光满院。无目的周边逛逛,不远处见有大叔生着火炉在烧水,那壶是中空的,桔红的火苗就从中间窜出来,好看地跳着舞,让清冷的早晨变得温暖而美好。我想象着早年古村的箍桶匠那一声“打——圈噢!”的吆喝声是如何唤醒沉睡的山村和划破清晨的宁静的,那许是最动听的晨曲吧。周末又赶上天气晴好,显然今日的游客比昨多了不少。绕了一圈下来,感觉古村仍是从容闲适的,没有个挨个的店铺,更没有揽客的呕哑嘲哳的俗乐聒噪,以及过份热情的卖主。这让我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那年千里驰奔去某知名古镇,没有找到一丝文人笔下的感觉,却被整夜的灯火通明和各种噪音搅得一夜未眠,白瞎了一趟慕名而行。
真心希望李家坑古村永远不要过度商业化。我喜欢这份岁月静好的恬静与此心安处的宁静。这是对古村的初印象。
古村给我的另一个印象是它的奇。奇思妙想的布局,奇异珍贵的物种和奇迹般的长寿。
跟着“道地”主人李氏芬姐的导览,我们一步步深入这一片神奇的村落。
芬姐指着一条条洁净的鹅卵石小径告诉我们,每一条小路都是互通的,没有断头路,也没有死胡同。而且望向路的另一端,都能看见青山绿植。身在此中,你会有一种非但没有被逼上绝路,反而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心理暗示,真好。
李氏古村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村中遍布明清风格的通转四合院。通转,即为屋环畅通,可随意转达之意。如始建于1919年的新屋通转——凤跃鱼游,是李家坑占地面积最大、装饰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四合院。从外观上看,它是一座相对封闭的住宅,关起门来自成一统,但推门一见,内部却通透、圆融,各门道均与外界连接紧密,使内外融为一体。这一构思似与村中三横四纵的街巷交通相吻合,追求山不转则水自转,屋不转而水绕屋的天坑效应。通转院落的奇特设计在我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走着走着被村口的一株大树吸引,芬姐又给出了惊人的解说:“这棵老香榧已有500多岁了。我们村里的古树树龄都在500年以上。”村中有一株最高大的古树,当地人称为“甜茶”, 有上千年的历史。村民说,这是当年先祖太公亲手植下的,作为定居此地的象征。从外形看,这株高大的古木特别象是一根轴,整个村子和村前的大皎溪像是都围绕着这一中心轴优美地旋转。我不禁感叹,此处是怎样得着上天的眷顾,有着溪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再来看当地人都长寿似乎也顺理成章了,活到90岁也是稀疏平常的事。
海拔800米的四明山落差而成500米的天坑,李家坑村便坐落于其中。乍一听这个名也太士气太直接了吧,似乎与五百年的古村落的气质不符。后来了解到,李氏先祖观地形、通人文后,遂将李家畅改为李家坑(缘于前代徐家畅始终七户而不畅)。李氏果然在此开枝散叶,子孙瓜瓞绵延。天坑本自天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才能生生不息,这才是李氏后人不断壮大的真正原因,也是古村的一大奇观。
再来说说雅。一路耳听目睹脑思,我以为这才是古村的气质和灵魂,集中体现在建筑的典雅和人文的儒雅上。
古村最惊艳的当属建筑。展眼望去,清中、晚期的建筑建筑屋宇连片、前后叠落,大多为三合院、四合院,或粉墙、或青砖,但墙基多垒以五彩卵石,既古拙有趣,又灿然可爱。本已被建筑群吸睛,又转角遇见与鹿游、水云居、凤竹鹤松、千祥云集、奠阙攸居等砖雕门匾,更是惊喜。随意拾掇出一处,便知或化于唐诗,或出自坟典。如耳熟能详的吉语“千祥云集”竟是出自道教典籍中的一句——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唐风古韵如此扑面而来,怎一个风雅了得。
在房屋的装饰中,也多用到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廊檐牛腿、雀替交接等建筑构件,如石棂、木窗的镂刻工艺。通过饰以具有象征意味的动、植物——耕牛、貔貅(传说中的神兽)、蝙蝠、月季等形象,传达勤劳、吉祥、富贵、平安等寓意。这些雕刻精美、雅致,且充满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体现出当地村民朴素的美学观和幸福观。
置身于李家坑村诗情画意的民居群,我们俨然走进了一座雅致的浙东古建筑博物馆,感受着真实、厚重的山居文化的独特魅力,
李家坑村的原住民,相传是李唐后裔。李氏太公艰苦创业,教育子孙克勤克俭,唯耕唯读。李氏后人承祖训兴办“善教堂”书塾。后因学堂逼仄,族人再捐资,买下了现在书塾的所在地,建成了李氏书塾。百余年里,书塾除了名字不断更换,“耕读善教”的理念却传承未断。据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民扫盲运动中,李家坑没有一个文盲,令人刮目相看。
一代一代的李氏后人,虽深居大山深处,但并不作井底观,就像仍在高校继续深造、不断给自己充电的“道地小筑”主人李芬。他们在基层组织的带领下,打造李家坑艺术博物馆、立早书斋等艺术乡建项目。以四明廊桥、沿溪步道为览山阅水、赏景观花驻足处;以二龙戏珠、龙眼井、龙珠石等自然景观为代表提升李唐后裔龙文脉文化。依托历史遗存,发展特色民宿。芬姐家的小筑依据古村现有的老建筑风貌而建,又巧妙融入现代文旅元素,使游客既能享受舒适的居住条件,又能感受古村的文化底蕴。艺术乡建给古村增添了儒雅的气息,也使村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彩和高级。
漫步四明廊桥,我们沉浸在一面是溪坑与青山的自然风光、一面是古朴村落与和睦民风的人文景致中。仰头望见瓦蓝天幕衬托下的吊红(柿科的一种)明艳而动人,仿佛预示着古村美好的愿景。那就祝福李氏古村未来更加红红火火,柿柿(事事)如意!
(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