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第十三周“趣味科学”课后服务活动纪实

不再.
创建于2023-11-28
阅读 47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趣味科学”是科学组老师们开设的一门课后服务课程,孩子们以兴趣为出发点自由选课,以年级为单位汇聚在一起,在这里,孩子们将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设计师一样规划,像工程师一样制造,像艺术家一样创作,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科学知识,锻炼科学思维。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周同学们的活动过程和作品吧!

本周活动安排如下:

周一:二年级〔手指克隆〕

周二:一年级〔天平〕

周三:三年级〔日晷]

周四:四年级〔魔术盒子、双人舞]

周五:五年级〔制作校园模型〕

二年级

克隆粉是一种溶于水凝固后不变形的藻酸盐,呈胶状体,用来制作模型的模具。模型粉是一种不溶于水,沉淀后不易变形的石膏粉,用来做模型。本实验用克隆粉遇水呈胶性、模型粉遇水凝固的特点来制作手指模型。克隆粉与模型粉分别与水混合,手指先在克隆粉里做成模具,再把模型粉浇入模具中,静待一段时间,就能“克隆”出手指。

二年级的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小玩具积极进行制作中。

邹老师进行制作原理和方法的讲解,其他实习老师协助同学们开展制作

做出属于自己的摆件真令人高兴!

一年级

天平根据杠杆原理工作。天平是一种衡器,由支点在梁的中心支着天平梁而形成两个臂,每个臂上挂着一个盘,其中一个盘里放着已知质量的物体,另一个盘里放待测物体,固定在梁上的指针在不摆动且指向正中刻度时的偏转就指示出待测物体的质量。

学生们利用自己制作的天平称量物体孰轻孰重,有利于建立对比较的认知。

莫老师带领同学们了解称量相关的小知识,实习老师们协助同学们制作天平

学生们很喜欢他们亲手制作的天平

三年级

在机械钟表发明之前,人们通过观察太阳来判断时间,比方太阳升到头顶最高的位置,时间就是正午。其实时间的概念就是来自太阳,例如我们把两次太阳升起之间的时间分成24小时,称为“一日”。在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段,阳光下地面上物体投射的影子的长度和角度都不同,通过测量同一物体影子的变化,就能确定太阳的运行情况,从而得到精确的时间。这种测量时间的仪器被称作“太阳钟”,我国古代则称其为“日晷”

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和作用原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拓展自身知识面。

莫老师进行原理和制作重点的讲解,实习老师们协助学生完成作品

影子明显的日晷深受喜爱!

四年级

“魔术盒子”利用了光的反射,巧妙形成了一个看上去为“空”,实际有着镜子遮挡的小盒,此时从盒子投币口向内投掷硬币,就会产生硬币“凭空消失”的效果。

双人舞是利用凸轮原理制作的一个简单机械玩具。当转动摇柄时,两个凸轮接触的顶杆顶着两个纸人,随着两个凸轮转动而上下往复运动,恰似两个纸人在跳舞。

通过学习,学生们对生活中难以解释的现象有了新的理解。

邹老师、傅老师带领同学们了解“魔术盒子”以及“双人舞”结构和制作方法,实习老师们帮助学生们制作

同学们边学边玩

五年级

模型是通过主观意识借助实体或者虚拟表现构成客观阐述形态结构的一种表达目的的物件,校园模型则是需要学生们依据校园情况,缩小而制作的样品。

在科学组老师们的带领下,五年级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们借助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中的北斗定位仪,对校园各处的景物进行经纬度、位置的确定,以此作为设计、制作校园模型的素材。实习老师们在活动过程中跟随并进行记录。

科学组组长黄倩蝶老师以及陈涛老师、张林晓老师进行讲解,实习老师们跟随开展活动

陈老师和实习老师们带领同学们在小园地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大家挥洒汗水的模样真可爱!

本周的课后服务圆满结束!快乐的时光总令人感到短暂,期待与同学们再次开启新的科学制作之旅!

图片:海甸校区科学老师们


文字:傅轶茗


校对:黄倩蝶


审核:简怡

阅读 47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