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地位更加凸显
经过改开后40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在原来长期发展积蓄下,已经完成了办学理念、物质基础、装备条件、环境机制的原始积累,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规模质量、内涵管理、品牌塑造等得到整体发展与提升,正在实现由粗放型变集约型,由规模扩张型变质量效能型的转变。
目前河北省中职学校(含中专、技校)622家,其中县级职教中心226家,占36.3%。在校生92.27万人,占全部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36%。近年来,职教高考录取人数占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比例,从2014年的约20%增加至2023年的60%以上,成 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升学与就业的毕业学生为农民家庭致富和文化提升,为“三农”经济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技能型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许多重要指示,各级党委、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在体系、机制、办学条件达标、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升学与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划、方案和实施步骤。2023年5月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和8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都使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窗口”转型期,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教育教学、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内涵提升等方面,承担着新任务、新机遇、新使命。
二、新形势下的新挑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内涵建设,突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尤其在办学理念与培养方式、教学质量与内涵提升、学生成长与发展通道上,进行积极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要突出解决:适应政策不强,培养质量不高,升学引导不够,就业技能不匹配,毕业生的专业对岗率和就业巩固率偏低,社会影响力和家长满意度不够等问题。
三、紧跟时代政策把握升学机遇
1.许多学校升学“职教+普教+单招”类型,其专业性、跨界性、市场性较强。学校确立专业把好“五关”:专业目录定向关、考试(院校)专业需求关、学生与家长选择关、未来市场前瞻关、同类专业竞争关。
2.传道受业已经满足不了“有教无类”培养目标,合理确定专业选项,从而打造品牌专业,增强对招生吸引力,为学生真实力升学奠定。指导学生选择专业“五个适宜”;学生爱好适宜、学生功底适宜、学生家庭条件适宜、学生个人特长适宜、升学与就业趋向适宜
3.为此学校提出了以下要求
学校:办学理念、多渠道报名、专业定位、培养方法模式、课程体系、教材选择、教师管理与评价、环境搭配等
学生: 认知专业与选择专业、报考通道选项、岗课赛证与升学就业规划。
教师:在学生入学前后,依据学生情况,指导帮助选好专业与升学类型。包括单招10大类、就业订单培养。
四、回归初衷升学与就业
升学与就业的指向必须明确—升学是考分、就业是考证、培训是考岗的要领。坚持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面向社会培养各类专岗人才。还可以对大中专学生进行“回炉”培训,提高热门就业率。
健全动态的学生“梯次推进”,差异生“培优补差”的档案目标管理。不断探索对口升学、单招、成考、考证的路径、方法。
给全体学生更多的生涯选择,“出口”赛道选择。在就业班的“量身定制”和技能竞赛上因生而宜。把泥土烧成砖,矿石烧成铁,钢铁轧成材。
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就业和再就业的职教国计,愈来愈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新生劳动力资源优化的“民生工程”。在服务国家产业布局调整,实现以人为本、以德立身、以能立足,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职教跨越式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体制、机制、政策、环境、效能,助力学生由“蓝领”、“灰领”向“金领”的过程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