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大营救——幼小衔接系列篇之问题解决篇

彭阿登
创建于2023-11-28
阅读 66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这个美好的冬日明媚的时光里,

宝贝们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看看大三班孩子们

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新鲜事呢?

警情再现

小雨:快看,上面怎么有一个娃娃!

伊伊:我刚刚看到有人不去体能大循环在绘本馆里玩娃娃。

周周:肯定是他们丢上去的。

诚诚:现在怎么办?太高了弄不下来了。

苜蓿:还能怎么办,把它救下来呗。

彭彭:没错,一起想想办法吧!

由此,一场惊天大营救开始上演......

教师思考:因为一次意外,孩子们开启天马行空的想法。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师应在孩子们生活的进程中挖掘教育资源,在幼儿生活中发现教育契机,解决问题。将兴趣转化为持续性的探究活动,引导他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提出猜想,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观察能力、表征能力、语言能力等。

营救计划1.0

扫把、棍子、绳子、梯子……总该有一个能救下这个娃娃吧?

柯霖:用手摇晃书架,说不定娃娃可以自己掉下来。

00:09

淼淼:需要一根棍子把娃娃挑起来才能弄下来。

菡菡:教室的扫把上有棍子。

弟弟:扫把上的棍子太短了,要一根更长一点的棍子。

彭彭:哪里可以找到长棍子?

乐乐:上次烤红薯的时候我看见小农场有很多长棍子,可以去找找看。

小宇:把棍子立在地上,比比谁更长。

小雨:能用娃娃把它砸下来吗?

辰辰:试试用绳子把娃娃勾下来。

周周:我们都太矮了不够高,要比它高才可以。

悦悦:用梯子爬上去就够高了。

彭彭:哪里可以找到梯子?

淼淼:去问电工叔叔借一个起房子的大梯子。

谷子:我知道了!可以去搬体能大循环的梯子。

00:11

现场的“营救”让孩子们看到问题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有的方法根本行不通。通过一系列的营救,孩子们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拓展,一起总结失败和成功的原因,推进问题的解决和活动的进展。

教师思考:孩子们在活动中从身边取材,主动思考合适的方法并不断尝试,通过集体的“头脑风暴”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更多是观察和辅助,通过现场材料的使用和方法的运用,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发展同伴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营救计划2.0

千千:啊!娃娃怎么又到上面去了!

欢欢:那还用说,肯定是又被人故意丢上去的。

小隽:不会吧,还要再救它一次。

彭彭:不如这次我们换一种办法来救它吧!

团讨过后,孩子们决定分组行动,来一场自制营救工具大比拼,开启新一轮营救行动!

说干就干,材料寻找和收集工作火热进行中......

第1组:水管组

比赛宣言:无敌爪甲战机,咔嚓咔嚓咔嚓。

第2组:渔网组

比赛宣言:可以捕娃娃的渔网,也可以救娃娃。

第3组:夹子组

比赛宣言:比抓娃娃机更厉害的夹子,必胜!

孩子们化身小小工程师,画图纸、搭结构,从无到有,经过反复探究和对比,独具匠心的营救工具产生了。

一切准备就绪,比赛开始!

00:17
00:09

面对营救战绩,孩子们欣然接受,同时也有了一些小思考。

相如:水管中间没有支撑,很容易变弯。

晰博:水管不够牢固,断开了。

谷子:水管抓夹做得太大了,做小一点才不会卡住书柜。

敬恒:我们做的渔网没有洞。

欢欢:筷子没有把渔网支撑起来,太重了!

玥玥:做渔网的袋子还可以再大一点。

淼淼:做夹子之前要先把夹子的形状拼出来。

多丽:把棍子交错拼在一起,再用透明胶固定会拼接得更牢固。

苜蓿:夹娃娃的时候要先调整好夹子的方向。

教师思考:第二次营救在第一次的经验基础上,孩子们不再依附成人,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如 “如何加固水管抓夹?”“用什么工具固定木棍?”“用什么工具支撑渔网?”“如何增加夹子长度?”等等。孩子们的解决办法来源于日常生活已有经验,利用收集的材料、工具,展现出良好的探究能力。     

营救感悟

故事从孩子们发现的需要“营救”的娃娃开始,孩子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不断尝试、调整,认知一次次被刷新。教师更多地在观察、记录,通过观察适时提供有益帮助,用心去倾听孩子,用心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所做所想和行为意向,从而提高他们的经验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孩子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在挑战中收获成就感,在思考中内化经验。    

那些匆匆而过的寻常时刻,

蕴含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潜在教育契机。

在这其中,

孩子们就是观察者、探索家和研究者,

他们的兴趣、发现和问题,

都是无价之宝。

他们还会带来什么新惊喜呢?

我们充满期待......

阅读 6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