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静待花开,教研有期,润物无声。为深化课堂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力图在“双减"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11月27日,王爱霞语文工作室带领全体语文老师开展了研讨课活动,工作室骨干成员汪书宁老师执教了由工作室成员共同打磨的一节二年级语文课。
汪老师执教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这是一篇科普类的儿童诗歌,全诗融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之中,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中许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诗歌易读但难读懂,节奏感强,适合朗读。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观察自然,探究发现的美好愿望。所以汪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这4种天然的指南针,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有逐渐养成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汪老师开篇点题 ,先介绍作者是一位科普作家戴巴棣, 戴巴棣最善于观察,在别人迷路没有办法的时候,他却有办法来引入这篇课文的第一个任务:
一、辨一辨方向
汪老师的课体现较强的趣味性。首先就创设出让学生很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假如在城市迷了路怎么办?这样的话题既为学生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又让 学生产生好奇和疑惑,从而引发强烈的探索兴趣。
任务二: 找一找事物
初读感知,这一环节设计了填写表格形式,帮助孩子梳理信息 ,又为下面的深人研读课文做好了铺垫。汪老师给了学生充分朗读、自主学习的空间、给他们充分的思考和创新的机会、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助学单。汪老师努力地在尝试、尽量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而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而此时此刻的感情朗读就不仅仅是手段了,它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读,淡化讲, 并让学生学会自己找到辨别天然指南针的指引方向,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另外,汪老师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多媒体演示,如:让学生和自己理解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那面是哪一方?在举手表决完后老师宣布结果,然后和老师用课件演示化得快是北方,化得慢是南方。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仼务三: 做一做向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汪老师的这节课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设计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年轮、向日葵、大雁、苔藓等,)让孩子讲一讲怎样用这些事物来辨别方向,又让孩子仿照课文进行拓展练说,体现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和积累。每一次的训练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既帮助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又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在创作中将课文的语言内化,落实到了真正的语用 。
这节课还有一个最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就是汪老师教孩子书写字的环节,汪老师说:“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语言,它的每个字、每个句都能如诗如画,它的每个音、每个调都能撩人心弦,那么它一定是汉语。汉字之美。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方方正正中国字,堂堂正正中国人。我们要一笔一画写字,一心一意做人!″是呀,从小教育孩子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
观摩结束后,工作室主持人王爱霞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各教研组长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及宝贵的建议,本次教研活动圆满完成 。
有疑惑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碰撞,有碰撞才会有收获!这次教研活动的观摩与研讨,使大家学到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为所有语文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帮助大家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对大家如何上好课、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图文: 高艳娇
一审: 董利平
终审: 王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