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升入中班后已经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发现:小班的活动室很安静,中大班则比较吵闹,一般表现在:区域游戏时同伴间交流的声音很大、过渡环节比较吵闹、离园整理时嘈杂等现象。我们不禁产生疑问: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对于不好听声音我们有什么处理的好方法?于是,孩子们带着好奇开始他们的探索之旅……
孩子对吵闹环境的认知
什么时候比较吵闹?
熙熙:“建筑倒掉、积木碰撞的声音比较吵闹。”
多多:“魔发小屋有大声说话的小朋友。”
蕊蕊:“排队的时候有小朋友说话的声音。”
轩轩:“吃饭的时候有小朋友说话。”
教师思考:当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及时提出来,以便孩子们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给孩子们提供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吵闹的坏处,孩子们也意识到活动中的吵闹行为是不正确的,这种声音是噪音。
噪音给我的感受?
乐一:“感觉房子都要被吵塌掉了。”
如意:“会吓一跳,很害怕。”
墨墨:“噪音吵得的我耳朵都好痛的。”
辰辰:“不舒服,想要躲到安静一点的地方。”
教师思考:孩子的学习往往来自于生活,发现“特别吵”的声音就是噪音。这时,应该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让他们感受吵闹的坏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中班幼儿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
声音大调查
1.寻找生活中的噪音
2.寻找幼儿园的噪音
煊煊:“我听到小朋友搭建的声音。”
墨墨:“我听见圈圈碰撞的声音。”
天宸:“我听到了铲子敲打的声音。”
泽泽:“我听到了绳子的声音。”
孩子们寻找到噪音后,回到教室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悦耳、动听的声音就是好听的声音;刺耳、吵闹的声音就是噪音。
教师思考:在活动中,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孩子,由他们依据小组活动的内容,借助图画、符号等表征方式,记录自己感兴趣或惊讶的时刻。
噪音对我们的身体影响
豆豆:“噪音会影响我们的听力。”
语晨:“噪音让我耳朵很痛的。”
糖糖:“噪音让我听着不舒服。”
嘉熙:“噪音还会让我很烦躁。”
教师思考:原来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的噪音,长时间处在“噪音”环境中,会影响我们的听力,还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声音多大是合适的?
通过寻找噪音孩子们对保持安静达成了共识,但是仍然有孩子说:“老师,他的声音太大,吵到我了。”“我在小声讲话,没有大声啊。”这种现象经常出来,那么声音多大才算合适呢?于是,我们利用分贝仪针对声音大小和孩子们进行了以下实验:大声喊叫时:指针指向红色领域,数字是九十几。正常说话时:指针指向黄色领域,数字在八十左右。小声说话时:指针指向绿色领域,数字在七十左右。
教师思考:随着孩子们进一步调查了解,知道了一种专业的测音仪器--分贝仪,也确定了他们之前听到的声音就是噪音。经过现场测试,孩子们了解到当分贝仪超过75分贝就会干扰到正常谈话。
怎样让班级变得安静?
瑾予:“可以闭上嘴巴,安静下来。”
勤勤:“可以捂住自己的小嘴巴。”
木心:“竖起来一根手指放在嘴上提醒不讲话。”
萱萱:“两手交叉提醒其他人不说话。”
“降噪”小tips1--指示牌
孩子们将自己绘画的指示牌张贴在他们觉得比较吵得地方,例如:门口:这样一进中六班我们就知道要轻声说话。午睡:午睡床上也贴一张,午睡应该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区域里贴一张:这样我们每天进区域的时候都能够安安静静啦。卫生间:卫生间里面总有小朋友在聊天,他们的声音很吵,这里也贴一张吧!
“降噪”小tips2--设置声音管理员
虽然孩子们贴了很多的提醒标志来提醒大家“控制声音”,但玩的开心的时候,孩子们难免会有点“难以自控”,特别是像室内的区域游戏时间。于是,孩子们提出设置一个专门提醒的人,就像值日生一样,你瞧!声音管理员都上岗了。
在后来的班级活动中,孩子们有需要单一交流的时候就会嘴巴贴耳朵说“悄悄话”。有小朋友大声讲话的时候,其他小朋友也会用手势动作提醒他不要大声说话。班级吵闹的时候,老师也会使用停止的手势。安静的标志贴满了班级的角落。
教师思考:孩子们都知道在班级里活动要轻轻说话,但是保持安静的环境是一个长期的习惯养成,习惯的养成更是需要充足的时间和适当的提醒。我们将主动探究的方向交给孩子决定,通过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式进行表征,并且将经验分享交流,达到经验共享的目标,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帮助幼儿梳理探究的思路。孩子们不怕困难、经验迁移、动手操作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
当我安静下来
我和孩子们分享了《当我安静下来》的绘本,这本书用美丽的图画和温柔的文字,鼓励孩子停下来,用心倾听,思考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周围的世界。启发孩子用细心的观察和安静的冥想,发现那些在日常喧嚣的环境中被忽视的东西。
那些关于“噪音”的事儿,
在孩子们的探究中变得温暖且美好,
当我们捕捉到了孩子兴趣并顺势而为时,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惊喜与智慧,
“消噪”的故事还在继续,
让我们继续学会倾听意见、表达观点,
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