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世界的奥秘——《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探索之旅

磨叽
创建于2023-11-27
阅读 27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参与人员:全体课题成员

时间:2023.11.7

地点:  九3班  

       王海青老师以其公开课《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为载体,向我们展示了在“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转化潜能生的具体策略和问题导学在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中应用。

活动目的:

       本次公开课旨在结合《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转化潜能生的策略研究》及《双减下问题导学在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中的应用研究》两大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双减”政策指导下更有效地开展化学教学。

       活动希望通过一系列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及其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同时关注潜能生的学习状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节奏。

听课环节:

      课堂上,王海青老师利用电子显微镜向同学们展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他从猜想-寻找证据,逐步深入到离子、质子、中子等更为细微的层次,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系列精美的图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

       在此基础上,王老师还设计了多项互动实验,如品红扩散实验、微粒实验等,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身感受微粒运动所带来的变化。整个过程中,王老师注重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尤其是针对潜能生,他耐心解答疑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评课环节:

       课后,课题成员对王海青老师的这堂公开课给予了很高评价。大家一致认为,王老师不仅将复杂的知识点讲解得通俗易懂,还巧妙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潜能生的关注和辅导非常到位,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同时,也有老师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比如一两三个学生不会,不要基于讲解,给学生多点时间思考。

课题研究环节:

       在课题研究部分,王海青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他表示,通过此次公开课,自己对“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好“减负增效”的平衡点,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保证教学质量。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进措施,如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个性化辅导等。


解决的问题:

       本节课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特别是在潜能生的转化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王老师通过设置针对性练习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逐步建立起信心。

阅读 27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