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亲近母语,遇见徐冬梅老师,遇见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优教,遇见诸多的热忱的儿童阅读点灯人,无比荣幸,三天的培训,让我收获满满,我感受到了一场阅读课的文化盛宴,我的精神受到了洗礼。全学科阅读、思辨性阅读、跨学科学习如何开展?三大核心议题,以专题演讲、案例分享、研讨课堂、对话互动等多种形式,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喜欢雪野老师执教的《风》。还记得:东风(吹)过来,东风(请)过来,东风(飘)过来,东风(快)过来.....雪野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们朗读要读出动词的味道来,每一个学生朗读完一句诗之后,他都会根据他们的朗读特点给出具体评价:“像父亲抱着儿子一样的温厚”“像叶片在风中飘动”“爱是有力量的”......生动又形象。雪野老师用填空的方式把孩子们邀请到他创作的诗中,我们需要的是倾听,雪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示范。
我还喜欢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整本书阅读课:《西顿动物故事》。这本书里的六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原因是什么?在不同角色的眼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六个“人物”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虽然简单,但是,由这些问题引出的话题却不简单。在蒋军晶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就爱情、自由、尊严、母爱、生存等一个个极具思辨意义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指导孩子们边读边思考,证明孩子的认知真的能在阅读中有提高……
我还喜欢王乐芬老师执教的《快递》,课堂上王老师带着学生们聊人物、聊事件,寻找到底是什么力量触动了快递员和“我”,让两个人都流泪了?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她还教学生们使用联结、预测等阅读策略。听起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从吴欣歆教授的演讲中,让我明白了整本书的阅读要“从梳理入,从建构出”,“阅读内容、阅读行动、阅读成果,是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基本要点”。
从梅子涵教授的演讲中,让我豁然开朗,把生活变成文字,就是文学,文学的课堂要有文学的样子,散文总体上来说也是一个故事,文学的课堂上,先把故事读好、读完整。“生活比文学生动,文学比生活高级”,这是所有世界文学和艺术理论公认的。
我一直在思考,我今后该如何扎实上好语文阅读课?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的课堂上中?如何真正成为一名点灯人?我好像突然领会了亲近母语的真正含义,我们是孩子的母语老师。当下我们该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徐老师告诉我们:必须有根本的改变。以前我们对语文学习的认知一直是这样的:学教材,大量做题,担心他考试考不好。因此,我们带孩子们做很多的识字写字训练,看拼音写字与抄写所谓的好词好句。而亲近母语认为母语是应该这样学的:在大量阅读中适当的听说读写,问思辩行,在阅读中去识字、理解、审美,思辨、表达,在阅读中去涵养孩子的心性,养育孩子的人格。 “我们做阅读也好,做思辨性阅读也好,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做大量阅读,这是作为一个教师的终身修行。”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
这次学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希望接下来我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补齐短板,提升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