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水河镇小学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行远自迩 笃行不怠

编辑于2023-12-02 阅读2232

—记参加丹江口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工作会及观摩十堰市城区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有感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怀着激动的心情,2023年11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丹江口市小学道德与法治(下文简称道法)名师工作室工作会议,进行为期半天交流研讨活动。

11月23日,在丹江口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向著平主任与十堰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陈静主任多次沟通之下,为团队争取到赴十堰东风61小学现场观摩课例的宝贵机会。于是迎着凌晨五点半的晨曦之光,小学道法名师工作室的十名一线教师满怀期待地奔向教研目的地,我也非常荣幸踏上这“寻道觅法”之旅。

  怎样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有效复习呢?怎样上好一节思政课?如何打造一节教师思政金课?小学道德与法治爱国主题、党史教育该如何落实?课堂中如何体现道德与法治课新课标导向?道德与法治聚焦主题又呈螺旋上升的编排逻辑在课堂中可有体现?道德与法治团队教师素养该如何提升?工作室会有哪些安排呢?.......

上周开展的两次道德与法治活动竟为我这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启发了我的教育思路,指引了我的教学方向。 

心有千千结,所思所得记录下来更觉得踏实,难忘。就此下面我将结合两次活动谈一谈我的心得和想法。

一、有心—突破方法  强课提质

  教学质量分析会是教育教学情况的总结,是帮助老师们研读新课标中学业质量的标准,更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

      

  当太山庙小学孙明霞老师、徐家沟小学孔文娴老师以及明珠路贺兰老师分享获得优异成绩背后的经验时,我不禁在心中感叹:要想摘取硕果,必须能做到“想得到的题型,看得见的重点,走得过的难点。”

        我关注到孙明霞老师指出思政教师应当夯实基础,提高自身素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面向全体抓两头,重点教会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孔文娴老师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提出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地毯式复习

第二轮复习:强化巩固

第三轮复习:模拟练习

更是指出“团结一心,其利断金”。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依靠团队的力量,设计针对性强的试题,强化巩固基本知识,挖掘教材内在联系,强化背诵。选择时政热点分类型训练学生应变能力。

从贺兰老师的分析中,我学习到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整个备课组教学进度、资源要统一,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其次,精心备课,重点上课。利用好湖北教育云平台等信息技术资源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最后,关爱学生。多用幽默评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正如老师们所言,“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我们道德与法治团队一路走来又何尝不是团结一致,共磋共研,向教育荆棘处迈进。

二、用心—姹有所得 行有方向

  “独行快,众行远。一个人向前走因无所顾忌所以快,但走不远走不长。众人一起走,虽相互影响,速度慢,但却能互相扶持走得长远。”我市小学道法教研员向著平语重心长地说道。

作为我市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领路人,向主任对本次期中考试调研情况作了考试分析微报告。“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精准把控,细致分析,让我直观地感受到自身的不足,所教班级教学质量的欠缺。

  为了帮助思政教师稳步成长,向主任将教师讲课、听评课的方法凝练为“六好十有”并倾囊相授,为一线老师们传经送宝,让一堂思政金课有了切实的依据。同时他勉励大家:“道德与法治教师责任重大,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落实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

三、诚心—教以潜心,研以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如何能在不同学段上好爱国主题教育,如何能联结思政课螺旋式上升的育人理念,如何更好地将党史教育在思政课上对学生起到明智、担责、鉴今的作用。

  在11月23日赴十堰参加学习,来自十堰市东风61小学的道德与法治团队所带来的《新中国的生日》《中国人们站起来了》《圆明园的诉说》这三课的课堂呈现给我们带来很好的示范和启迪。且听我细细道来。

收获一:合理运用史实,拉近时代关系

  为了让学生触摸那段历史,三节课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和收集大量真实、准确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再加以筛选后在课堂适时展示,从而很好地补充学生对这段时期的认知空白,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感,更好地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如《新中国的生日》和《中国人们站起来了》两节课都有对《开国大典》一段影视资料的运用、都有对国旗国歌国徽的认识。

  《圆明园的诉说》一课,执教老师利用影片、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带给了学生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罗老师还结合当下热点大英博物馆相关文物的“心声”利用护送文物回国心愿,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并为之奋斗。

收获二:梳理活动脉络,厘清育人目标

在《新中国的生日》一课中,教师切实关注到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从谈话导入:“你们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拉近师生之间距离,让孩子们贴近了祖国母亲,教师设计的三个活动从了解到认识到行动中,课堂活动逻辑关系清晰,由浅入深,由生活出发再回归于生活。


00:27

黄老师执教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课前互动时政播报这一环节就彰显出教师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和政治意识以及学生的政治素养。

综上所述,本课逻辑之严密,设计之巧妙,让人敬叹,敬叹之余,更重要的是反思。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后需要不断摸索,严以律己,提高教师素养。

罗老师执教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诉说》

收获三:巧设课堂情景,陶冶爱国情怀

02:11

  《新中国的生日》课堂上,老师通过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回到开国大典前夕,了解建国前的政治准备。学生能踊跃分享交流国旗、国歌,国徽的构成,还设计出拼一拼、答一答、演一演的环节,都是在服务于活动的目的,为学生创设氛围,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执教老师同样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时政速递让学生当播报员更如讲标志故事,学生参与,当讲解员等。这些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对国家大事的了解,再对比分析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妇女地位等方面的变化,感受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刻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圆明园的诉说》一课中,情境创设尤为重要。在感知圆明园昔日辉煌和如今的残垣断壁的创设中,利用视频、声音、图片等多种媒体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感受“哭泣”的圆明园、“诉说”的圆明园和“崛起”的圆明园。

教师搭建了“是否重建辩论会”“文物解说员”等脚手架,引领学生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进而涵育“政治认同”素养。其中,天价回归及十二兽首的故事,又渗透了爱国人士的爱国情怀和及国家认同意识,激发了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进而涵育了“责任意识”素养。

四、齐心— 教学相长 屡践致远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

人心向暖,岁月情长。幸运的是团队里有一群可亲可敬的人儿。丹江口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向著平主任不遗余力地栽培和引领着我们;工作室主持人谢秀丽老师尽心尽力地为我们指点迷津;道德与法治教师团队里志同道合的伙伴与我携手同行,我们亦师亦友,相互鼓励。正因为有着一双双无形的手,扶着我一步一步站稳讲堂。

青衿之志,屡践致远。教育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但最美丽风景总是在远方,担当起新时代青年教师的使命,向着更远、更高、更温暖、更光明的地方迈进。希望有朝一日也能“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总而言之,这两次的思政教研活动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不仅让我收获到了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抓牢学业质量,更让我了解在低中高段如何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正如习爷爷所说不论是哪一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情融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中,以小见大,以少年见祖国未来!

        作为思政老师,我们既要积极探索“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要坚持上好每一节思政课,打造属于自己的思政金课,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迸发出思政课的精神力量!

撰稿:王雅秋 、潘茜玉

拍摄:王娇、张雅丽

审核:向著平


阅读 223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