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缘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扎染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众多民间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扎染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日碎片谈话时间,孩子们对一小朋友的衣服十分感兴趣,衣服上的波点花纹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
雅:这个花纹是印上去的,还是画上去的?
玉:是印的吧?画怎么会这么好看。
刚:可能是机器画的吧,我也很好奇到底是怎么弄上去的?
话题一出,孩子们立刻沸腾起来。一系列的谈话引发了孩子们对布料、花纹、上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一起开启“扎染”艺术之旅,从生活出发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初遇扎染
什么是扎染
扎染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纺织品染色工艺。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夹子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扎染初相识
一幅幅漂亮的扎染作品引发了孩子们的探讨:
静:布上漂亮的颜色花纹都是怎么染上去的呢?
宇:那扎染需要哪些工具呢?扎染都有哪些步骤?
优:想要不同花纹,都有哪些捆扎方法呢?
了解扎染工具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运用天然草木燃料,用纱、线、绳等工具,对物体运用扎、缝、夹等多种组合形式后进行染色,染色完成后拆线,摊开洗净即可。
扎染工具大调查
通过调查表、观看视频、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对民间扎染的起源文化、历史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扎染嘛?你对扎染有多少了解呢?孩子们的兴趣十分浓厚,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到扎染的世界。那扎染需要什么呢?
刚:需要布,我家里有。
雅:我想应该需要颜料。
楠: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答案。
扎染六部曲
(1)浸:先将布料放入清水中浸湿,拧干。
(2)扎:动手扎出各种各样的花纹。
(3)染:采用点染和浸染两种方法进行染色点染 。
(4)浸:浸泡在染料里。
(5)拆:将染好的染布拆开。
(6)晒:把染布放在有太阳的地方晾。
教师思考
扎染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拘一格,初次的寻找和了解让孩子们走进扎染的艺术世界。扎染的世界对于孩子们而言是神秘而又多彩的,有多种的扎染工具和材料,各种不同的组合都能扎染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我们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提供丰富的材料、工具和物品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扎染初体验
第一次尝试
孩子们有了前期经验的积累,对扎染兴趣越来越浓厚,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开启了他们心心念念的扎染活动。
怡:这皮筋也太难扎了吧。
扬:老师,皮筋怎么绑?
远:老师,帮我绑一下。
玉:女孩子才会扎皮筋。
琪:妈妈也会扎皮筋。
操作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一点困难,有孩子还不会扎皮筋,他们互相交流。针对孩子的困惑,及时与孩子一起做了个统计,发现班上一半的孩子会扎皮筋,一半的孩子还不会扎。
解决问题
翔: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侑:小朋友在家练习。
洁:请老师帮忙。
教师思考
在孩子们的邀请下,班上的老师们都来教孩子们扎皮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之间会互相帮忙,吸取他人的经验。
体验扎染
远:为什么我扎的布没有花纹?
柳刚:为什么有的布花纹多,有的布花纹少?
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优然:皮筋扎得太松了,染料都渗进去了。
轩:颜料染得太多,把空白的地方也染上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玥:把布折得小一点就容易扎了。
洁:我们已经学会了扎皮筋,下次扎紧一点。
教师反思
经过互相学习、探索、操作,不会的孩子基本可以掌握扎皮筋的方法,从毫无经验到逐渐熟练,这个过程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学习,有的孩子学会了很自豪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伙伴们。孩子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人际交往这一方面提出以下目标: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我们老师应多为孩子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扎染再体验
吸收了第一次的经验,这一次大家非常谨慎,扎结的过程中也变得更仔细,直到橡皮筋拉不动为止。
教师反思
再次尝试探索扎染,幼儿依旧经历各种问题与困难,但在不断地尝试中渐渐克服畏难心理,掌握扎染的制作步骤,或与同伴合作或独立完成作品,感受扎染出现纹理的神奇和图案的乐趣。孩子们最后总结出扎染具有随机性,不一样的捆扎与染料浸染程度让我们的每一件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探玩扎染
扎染的布可以做什么呢?
承:可以装饰教室。
玉:可以做衣服、裤子。
然:可以做蝴蝶结。
伊:可以给娃娃做裙子。
教师反思
《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提出“儿童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扎染源于生活,如何用于生活?怎样更具美感地展现,支持幼儿审美感受、欣赏需求?当问题抛给幼儿时,答案来了,把布挂起来,装扮教室,给娃娃做衣服......
果蔬扎染
有了前期的扎染经验,孩子们对扎染的兴趣又有所提高。在一次吃水果的时候,有的小朋友提出:
伊:水果都是五颜六色的,可不可以也进行扎染?
刚:蔬菜不也是有很多颜色,可以扎染吗?
翔:树叶也有颜色,树叶可以扎染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针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我们决定通过行动得出结论。
怎么把水果,蔬菜中的色素提取出来呢?
用榨汁机、用刀切、用手锤、用车子压。
过工具统计表,最后采用榨汁机设备制作能够染色的染料。那么它们能将布染出颜色吗?孩子们开始验证...
教师反思
在探究染料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讨论、猜想、实践、验证等方法收获果蔬染料,提升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能力。这种直观来源于自然的色彩美,也激发了孩子们对事物探究的兴趣与思考。
活动小结
从初识扎染——走进扎染——体验扎染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观察、探索。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搜集资料——解决问题这样过程,对中国传统文化扎染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样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也累积了许多有用的学习方法。环境生成课程,课程来源于生活,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让幼儿感受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幼儿民族的自豪感。
希望“扎染”的课程能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一颗“美”的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寻找扎染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