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共生——柳州铁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秋季学期青年教师“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课堂教学研讨会

借我一生
创建于2023-11-27
阅读 44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发挥我校学科课程研究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总结和推进新教材教育教学和高考学科高考备考工作。2023年11月27日柳州铁一中学在城站校区千人报告厅组织了“2023-2024学年度秋季学期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青年教师‘人文·共生’课堂”教学研讨会。

活动的主题围绕“人文·共生”展开,参与的四位    初级教师分别来自我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他们通过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准备,以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呈现了四节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课堂。

一、课堂展示

第一节课是由高一的刘衍成老师带来的《函数y=Asin(wx+φ)》。刘老师先带领学生回顾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并以筒车上的盛水桶(视为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数学建模,引导学生得到质点到水面的相对高度与时间的函数的关系H=rsin(wx+φ)+h。

接着借助几何画板,与学生共同探究依次改变不同参数    φ,w时,函数图象的变化。学生自己尝试由y=sinx通过不同的伸缩平移方式得到y=sin(wx    +φ)。最后从几何画板及抽象函数的意义中,刘老师总结了图象平移的本质是x值的改变与w无关,突破了本节课难点。

刘老师的课堂从数学内部提出问题,并辅以丰富生动的现实背景,突出数学内部的发展规律,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较为直观的呈现参数对图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两个训练题,步步深入,逐渐生成,知识构建的过程是根据学生已有经历,通过观察猜想,理性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思想,从而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任意问题的方法。

第二节课是由高一    的佟彤老师带来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佟老师带领学生复习回顾诱导公式,通过构造无字矩形图,从几何图形边长关系及锐角三角函数中得出两锐角差的余弦公式,并推荐了一本从图形中得到数学结论的书籍——《数学写真集》,渗透了数学文化。

接着用几何画板中的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角的旋转及两点间距离公式,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广到角的三角函数。通过习题让学生能熟练地对公式进行正用和逆用。通过评讲一道给值求值的题,引导学生对角的范围及变换进行思考。

佟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在公式的推导和探究过程中体验、感受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快乐,从而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最后通过给角求值,给值求角,给值求值的习题,分析角从条件到所求的变化,由简入繁,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发展。

第三节课是由高二李小曼老师带来的《数学归纳法》。李老师以2020年全国卷三高考17题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用有限步的证明达到无限步的验证。接着给学生小组动手操作,探究多米诺骨牌全部倒下的条件,进而类比得到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成立的条件,推出数学归纳法的证明形式。

通过精讲例题,规范了数学归纳法的书写证明格式,用实例展示学生的典型错误,突破了难点:1.初始值需验证真假(归纳奠基);2.从k到k+1的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式子项数的变化;3.证明n=k+1成立时要基于假设n=k成立(归纳递推)。在解决了高考题后,李老师带领学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通过对目标进行放缩,证明不等式成立。

李老师的课堂按照思维次序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同时又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分析、论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第四节课是由高三王双老师带来的《极化恒等式及向量隐圆》。王老师的课堂从平面向量的运算进行复习引入,通过一道例题,提出问题,向量能沟通几何与代数的关系,能否用数的加减表示数的相乘。具有三角几何背景的数学问题利用极化恒等式考虑尤为简单,让"秒杀"成为一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通过习题,加深认识,遇到共起点的两向量的数量积问题,常取第三边的中点,运用极化恒等式加以解决。通过习题变式,通过类比推理,举一反三,遇到向量数量积的动点及求范围问题,可以“挪终为中,挪动为定”,继续用极化恒等式解决。接着再由一道例题向量模构成的隐圆问题,推出向量隐圆的结论,最后通过高考改编题加深认识。

      王老师的课堂,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深入浅出,带领学生做向量试题时能更多地从几何的角度分析,大大减少计算量,凸现了多思少算,彰显思维品质。


二、专家点评

教科所的宋程老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点评指导。

       本次研讨会选题丰富内容广泛,横跨三个年级。四位老师都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融合,并在恰当时机使用,节约课堂效率,将抽象问题具象化。从师生问答,做题点评中,宋程老师提到,四位教师都特别关注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四位教师的课堂引人入胜,都注重人文特色的培养,渗透了数学文化及学科素养,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人文·共生”课堂。

       刘衍成老师的课概念课遵循教学规律,创设情境与问题,通过数学建模分析与归纳,环环相扣。宋程老师建议,刘老师的课堂在讲第一个参数w的时候,先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对图象有直观认识,再从理性角度去分析参数影响。如果后面两个参数,也能先通过信息技术对图象有直观感受再理性推理,从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更完美了。

       佟彤老师注重公式自然生成,由特殊过渡到一般,渗透了数学文化,辅以练习,课堂清晰。宋程老师提出,课堂引入给出的矩形问题指向不够明确,可以用《数学写真集》这本书作为过渡语言,让学生思考问题,再引导问题,由角的局限性引出问题,借助单位圆的对称性,再得出公式。“课堂教学可以改变一种说法,让课堂及思维发展更加自然”。在进行概念公式教学时,应注重环节的关联性和自然性。

       李小曼老师的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讲解的十分透彻,将多米诺骨牌及数学归纳法进行了类比,学生能真正体会是如何结合模型提炼出原理的。但选择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过于稍显简单。课本上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归纳推理没有给出严格证明,而本堂课的书例刚好是对它提出问题进行了回应,“我们需尽可能还是去思考教材编写的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加以改编”。

       王双老师的课题选用的是近年热门的问题——极化恒等式,这作为一种工具,为一些难题的解决,节约了时间。王老师的课堂思路清晰,讲清了来龙去脉及适用条件,选择的例题多为高考真题,极具代表性。但宋程老师也在思索,是否可能高考会反套路出题,可能用极化恒等式解不出来或者会更复杂,“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强化通性通法,培养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回归到问题的本质或已知条件去分析,再思考解题”。

       最后,宋程老师给教师们撰写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课堂小结提供了宝贵建议。  

       教学目标书写应按“经历…过程,理解(能)…,发展…素养”格式书写,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载体。教学重难点不应照本宣科或者生搬硬套,教学重点是基于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难点是基于学情的分析。对于教学过程的书写,宋程老师提到,柳州铁一中学学科基地研究总结的“六段式教学模式”是很好的研究成果,年轻教师应学习和传承。课堂小结的问题要指向明确。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学习了哪些知识,是按怎样的过程的学习的;2.掌握了哪些技能,具体的步骤是怎样的;3.领悟到了哪些思想方法,是在解决什么问题上领悟到的;4.这节课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意义。这样的小结方式比学生单纯的谈收获可能更聚焦一些。

      宋程老师说,每一节课都未必十全十美,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年轻的老师在不断的研讨中,都能尽快成长,为柳州数学教育做贡献。

     最后,柳铁一中的数学教研组长陈玲老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总结。陈玲老师说到,“一节好的数学课有很多的理解,它可以是传递知识的,但是容易遗忘,我们的数学课更期望是启迪学生的智慧,让他养成素养,受用终生”。

      这次活动,既是理念的碰撞,也是实践的反思。教以共进,研以致远。我校将进一步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力度,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积极践行“人文·共生”的育人理念,为知识运用赋能,让核心素养落地。

阅读 4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