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泽故名石屏昔日之辉煌佚闻考辨

落雨听禅
创建于2023-11-27
阅读 154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前言

李泽,位于衢州之东北部、据载古老相传,代代相闻。曾有其辉煌的过程。如:“李泽娘娘”。“宋室丞相府,"明庭察院门”。"午朝门外造龙亭"等等。为了深渊究竟,笔者姑且作一番粗浅的考证,限于资料甚少。加之读书无多,知识浅陋,错误在所难免,抛砖引玉,仅作参考,之所以要探讨这个问题。出于桑梓情浓,情不自已啊,别看家乡这么个弹丸小村,可它的文化源远流长。

(一)李泽的历史沿革:

李泽,在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棣入于徽州白石县:唐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改划棣入盈川县: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属衢州信安县;宋元都属西安县:明代属玉泉乡,清代康熙年回划入三十二都。隶玉泉乡-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划入七十九庄,隶玉泉乡:1915年划入第二十区-1920年划入峡口镇:一九二七年划入李方里,归县直属:一九三零年入峡口镇,一九三三年属李方乡。隶第四区;一九三五年设石屏乡、隶第四区一九三五年八月仍属石屏乡,隶陈树滋督导区:一九三六年并入峡口镇,直至解放,一九五零年属大里乡:一九五六年井入峡口乡:一九五八年改为李泽管理区,隶杜泽区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李泽管理区撤。划入峡口公社,一九八四年属李泽乡:一九九二年并入峡川镇至今。

二)李泽李氏之由来:

1,先说,最初这个“李”字是怎么来的?

黄帝时,有全叫做皋陶的。佐帝尧为理官,即所谓“明刑粥教陈典谟而协为之治。"皋陶之子伯益,伯益生三子,第三子恩成为理官,遂姓“理”。这个理官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后来到了商朝纣王执政时,"理徽以直谏纣”。用现在的话来说,即直言得罪了纣王,被处死。他的儿子名叫利贞的;外出避难,避难中在荒山野岭,无以为食,靠吃一种树木生长的果实。得以维持生命,不致饿死,于是逐改“理”为“李”。“李”即木子两字组成,读音仍沿用“理”字,这就是李姓这个“李”字是这样来的。

2、再说李的李姓从什么地方迁来的?

李泽的李姓,是唐宗室之后裔。唐中宗第七个儿子名叫李烨,封为(贞王),因武后(武则天)执政,武则天专权,公元684-712年,这期间,武后大杀唐宗室,李烨恐祸不测。乃与兄李旵(封仪王),弟李达(封顺王),立即隐姓埋名,兄弟三人南避。隐居于福建长汀麻团岭。在麻团岭住了一段时间后。与一兄-弟,分别迁至寿昌长汀与泾南二处居住,李烨即迁至衢州李泽,所以李烨为李泽李姓之始祖。

从时间上考证,按史籍记载。唐中宗在位不到一年,武后(武则天)即废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唐睿宗,改元为"文用”。由此推算,应当在公元685-704年之间。这样看来,李泽的李姓,在李泽繁衍生息,至少已历时1200余年之久了。

三)关于李泽娘娘:

据老一辈代代相传,李泽曾出过一位娘娘:"娘娘”若即皇帝后妃之俗称也。笔者工作家在衢州的南乡大洲,西乡石梁、源口,东乡樟潭等地。在这些地方,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衢州北乡峡口李泽。"我答道:“出娘娘的地方,了不得!"人们常会惊奇的回答。可见在老一辈中,这是妇孺皆知的传闻。

这一传闻究章是耶?非耶?若一点影子没有的事。总不会平白无故地代代相传。

传说中的故事括概是这样的:相传很远很远以前,有一年,皇帝下诏天下选美。李泽有个农家姑娘,是个癞痢头,但五官生得匀称秀美。正当选美之时,突然奇迹般地萌发出满头黑发,结果被奉旨选美的官员选中,送入京都,皇帝一见十分倾心,宠爱非常,有次宣上金銮宝殿,因金銮宝殿的台阶和门槛较高,李泽娘娘出身民间,节俭成习。她怕踩污了华丽的长裙,就用手提拉着裙子上殿——皇上见了,恼怒她举止轻浮,有失体统,即翻下脸来,下旨斩决,朝中有个尊称为徐天官的。系李泽娘娘的浙江同乡,立即上殿向皇上请求赦免死罪,可遣送回原籍发落,皇上准徐天官所奏,即令徐天官护送李泽娘娘,发放回乡。于是徐天官奉命护送其回故土,一路晓行夜宿,风尘仆仆。当船行至富春江七里垅地段时,李泽娘娘见两岸丽山秀水,风景如画就问徐天官:"船行已到何处了?"徐天官道:"己到七里垅了。"李泽娘娘一听,喜上眉俏。心想:很快就要到家了,情不自禁地向徐天官回眸一笑。这下被皇上暗派监视的亲信看到了,以为娘娘果然是举止轻浮,作风下贱,当即挥动尚方宝剑把娘娘斩了。后来,徐天官回京复旨,陈述原委,皇上方知错斩,即下旨赠金头一颗陪葬,出于怕别人见财盗掘坟墓,所以李泽娘娘的坟墓,设置了三十六疑穴,谁也不知哪一穴才是真身之所在。

传说归传说,若考证起来就有个“时间”问题。即究竟发生在什么朝代?秦朝?汉朝?有一点是明确的。李泽起始于唐中宗之子李烨迁居而逐渐繁衍成村落的。唐以前尚无李泽,唐朝,尽管自唐中宗之后还延续了二百多年,但李泽娘娘的故事决不会发生在唐朝。为什么?因为唐朝是李氏执政。中国历来有“同姓不婚”的家法制度,姓李的皇帝决不会找个姓李的作后妃。那么除了唐朝,会不会是宋朝,笔者查阅了《宋史》,宋史中后论妃之中却没有姓李的,很少一二个姓李的,她的隶籍均不是衢州西安。当然古代的皇后、妃子,有一整套等级,如什么:“伴读”“才人!","答应"。“常在"“娘娘”"妃子"“后”等等,不可能一进京就爬上最高宝座。既非正正规现的“后"或“妃”,正史上自然榜上无名,既榜上无名,当然就无从查考的了。不过,为了考证李泽娘娘发生的朝代,正史无有记载,野史亦无处问津。笔者查阅过古代有关衢州乡土上方面的阐述,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的《乡土扈言》一书。这本书全部用歌括形式叙事的,以四。五个字一句的倩文体裁。其中特产一节提到:“石榴方种,产峡口村,有李选侍,手捻留痕。”旁加注:“西安城北峡口村产石榴,俗传有李贵人少时以手捻留痕方石榴者。"又注:"李贵人事不可考。”《乡土扈言》一书的作者著名是“不其编著”。笔要查考了这个化名为“不其”的为何许人?即民国著编纂《衢县志》的郑永禧先生、郑永禧是清末“解元”、博览群书。为编纂《衢县志》,他到处搜集资料,力求详实。看来。他也听到过李泽娘娘的传说,对于李泽娘娘的事也耳熟能详,限于却乏考证资料,只好说“李贵人事不可考”,而非断然否定为"不可靠”。考与靠,一字之差,其义人别,那么为什么说“石榴方种,产峡口村"呢?“方种”四方形的石榴,李泽旧属峡口。“有李选恃,手捻留痕。”即说因为李泽娘娘少时手捻留痕,留下印痕,才成为“方石榴”也。

行文至此,对于李泽娘娘究竟是什么朝代的人,仍然是一团迷雾。笔者又对民间传说进行推时,毕竟发现了一点蛛丝马迹,传说中不是有“徐天官护送李泽娘娘回乡"之说吗?不过查一查徐天官是什么朝代的人?经查:徐天官即姓名叫徐可求,因徐可求任史部文选郎之职,所以又俗称为“徐天官”。徐可求是明代神宗时(公元1540-1592年)的衢州人。他“字世范。号迎我”。普督抚四川,四川永宁宣抚史奢崇明,谴其将何若海等,风谋不轨面发难,徐可求不屈而遇害。明熹宗嘉其忠烈,尝圣赐慕柱一联,“劲节凌露,垂乾坤而不朽:丹心非石,同日月以长明。"正因为徐天官确有其人,由此考证得出。李泽娘娘发生在明代,是明神宗时人,公元在1560-1570年前后。

四)关于“宋室丞相府”:

“宋室丞相府,明庭察院门。"这是过去李氏大宗祠门楼上一对经久不变,年年如此的对联。旨在炫耀李泽这个地方。在宋代是丞相大人的老家。在明代又是“案察院”老爷的故土

丞相是谁?指的是李宗勉。李宗勉字强父,生于宋淳熙六年,终于淳祐元年(1179-1241年)宋开禧元年(1205年)中进士,历任台州、婺州知州,在朝中任过著作部兼兵部郎中,监察御史。左司谏、殿中侍御史等,宋嘉熙元年(1237年)签书枢密院使,(1238年)进任参政知事。(1239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他向宋理宗提出过,"通下情,宽民力,节国用。量入为出”的积极主张,时当蒙古军入侵,他提出欲保江南,先守江北,以抗击蒙古军的进攻,反对议和。《宋史》对他的证价是:“不亲私党,召用老成,尤乐闻谠言。"什么叫做“谠言”?谠言即直言。所以,当时人们就称赞他为"公清之相”。逝后,皇上追赠为少师。溢文清,正因为李宗勉的缘故,所以过去李泽大宗祠内悬挂一块大匾。文曰:“清德流芳”四字。

但李宗勉是不是真的是李泽人?这是有争议的。笔者查阅了《宋史》卷四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四,明确记载是:"李宗勉,字强父,富阳人。"“富阳人”怎么会变成“李泽人”呢?李泽的李氏追认他为先祖。这是怎么回事?笔者曾经撰文在《衢县镇史》,以及《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均有论及。据故老相传。李宗勉的父亲名田龙,早年外出服役,久无音讯,其母徐氏。娘家是上方葱口人,由于乃夫外出无信息,不知死生。旋即被迫携带幼子宗勉改嫁到富阳。李宗勉是在富阳读书,赶考的。因此,《宋史》误认其为“富阳人”。李宗勉逝殁后,其墓安葬在富阳北小隐山。而李宗勉的父亲田龙,安葬在杜泽里面,现在的庙前乡,明果寺旁。

当然,在封建社会往往会攀高枝,以示门第光彩,大肆渲染,籍以炫耀。据笔者揣测。如果李宗勉而是富阳人,那么他的父亲坟墓怎么能葬到衢州西安县铜山里明果寺旁?民间传说,还有宗勉做官后如何认父的一段插曲,因与本文无关,此处从略。总而言之李泽人的说法,可信度是大的。

五)关于“明庭察院门”。

“察院门”指的是李庠。李庠,原名祥,字宏文,系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中进士,是宋左丞相李宗勉的“五世重孙”。用现代话说,即是"李宗勉的第五代堂孙”。李庠中进士后,皇上赐宴琼林,任刑部台明监察御史职务。这年的冬天,李庠因母丧南还。永乐十四年授分宜县县令。永乐十八年调任福建江州任清流县令,担任后,即订立规程,逢每月初一,十五到县学讲课,以勉助诸生,因材施教。对县民立三户九等法,以均民众之儒役,验富贵而分别取税,这些颇受人民好评,李庠官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每任期满,考核均获全优。至正统二年(1437年)通考于朝,例应升任,但他恳切地以身体不好而力辞。因此以“文林郎”致仕(即告老)回乡。

李庠回到老家后,即在李泽怡情养性,筑别墅,具园林之胜。并对李泽几处风景绘成“石屏八景”,请庐陵曾綮给他写了序言。可见李庠的别墅毁于兵燹,不然可开发为旅游观赏之用,李庠在家乡闲游林下二十余年。年八十余卒,逝后墓葬缸窑头行政村老鼠压自然村,称做荔枝园,又写作李祀园的地方

六)关于“午朝门外造龙亭”之说:

老一辈的人都说,李泽过去有“午朝门”。它的位置是在解放前称做“破大溪”,即现在李诗良、杜田中新屋所在,那一片地方。这个“午朝门”究竟建于哪个朝代,史失其考,李氏宗谱中亦无记载。再说,这个"午朝门”究竟为谁而建"?为李宗勉”为李庠?笔者认为,这个“假定”是不成立的是没有这个可能的,因为李宗勉也好,李庠也好,他们即使“功高盖世”。但毕竟还是“臣下”的身份,对皇帝而言,只不过是个奴才,怎么可以建“午朝门”?岂非有“践越”之嫌?!如果说因“李泽娘娘”而建,这还勉强说得通,“午朝门”面对大丰山头,大丰山头是俗称,它的正式名称叫做“前京山”。解放前土地丈量《归户》,用的是“前京山”这个名。土改时填发编造土地前,也用“前京山”这个名。著者揣测,这可能和“午朝门”有点关系。

不妨肯定确因李泽娘娘而建,那么时间应该在明朝。明代建部,先在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才由南京迁往北京的。“前京山”处在李泽的“西边"方位,与李泽指向大明故都北京的方位基本吻合的。正像衢州古城水亭门位于县城西边又称为“朝京门”同出一理

午朝门倒塌的时间是在清末,据老人们说,是李泽东北角土名叫“五坞塘”的地方,山洪爆发,一股游流冲倒了“午朝门”。现在李氏大宗祠的后进,五间梁柱是午朝门部分未被冲走的改建而成的。

笔者认为:所谓“午朝门”即是五个开间,前朝前京山的楼阁类建筑。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午朝门,实际上是“五朝门”,是“五”不是“午"。否则与故宫午门不分彼此了。再说:按塔筑学的观点来说,“午”,为正南。“子”为正北,前京山不在李泽的南面,而是偏西,"午”为“五”之讹也。

所谓“五朝门外造龙亭”之说,"龙亭”即现在所称的“八角凉亭”。该亭塌于清末洪扬革命之时。据老人们说,此亭的建立,规制是到此“文宫下轿,武官下马” 亦无史籍可巡查,姑妄言之姑听之。

七)关于李泽120孔井及过去有李泽,没杜泽之说:

为什么会有120孔井?据说,因为李泽人的祖宗葬着了风水宝地,李泽要出“斗粟之官”。何谓“斗粟”"谓其多的意思。一斗之粟何止千万粒。于是看地的地师眼睛瞎了,地师是为李氏选地而瞎了的,理应由李氏各家轮流供养,久而久之,由男人们大多在外做官,女人在家形同活守寡,有的末免难耐寂。还将一腔愤怨发泄在地师,竞用蚯蚓包在米馃里给地师吃。地师了解到原委之后,就对女人们说:你们要男人回来不难,只须多挖些水井,越多越好。挖了一百二十孔,果然男人们个个罢官而归。因为把地脉挖断了,当然这是无稽之谈,

不过,李泽水井之多,确是个“谜”。粗略统计一下,现已发现的老井,就达二十四·五个之多,在分布上也很奇特,由坂当中有之!(畚斗丘。西坪)。山旮旯里有之,(如五坞塘)。在村子中有的两井间隔仅5--10米。按现在来看,挖一口井至少要三、五百元代价,在非常讲究节俭的古人,难道仅仅为于图方便而不惜耗资费力?令人费解。当然,所谓“120孔”之数,不是个确数,只是表示多的意思。这确实有可能是古人讲究堪舆之学有点关系。但没有那么多人,决不会挖那么多的井在这里。可以看出李泽昔日人口稠密的规模,已影影绰绰,可以想象。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李泽经过1200余年的历史,现有李姓人口仅只有六、七十户。三、四百人口。发展为何如此缓慢?笔者分析,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口外迁比重大。如明代正德年间,有的李姓分支下方,又分支余塘;后来又有一支分支彭家。东坪等处。二是变乱相乘,兵灾之后又瘟疫流行,人口锐减较多。因为,李泽地处石角岭脚,是过去通淳安,睦州之要道,每次变乱,首当其冲。

有李泽,没杜泽之说也是可能的。因为杜泽是唐代杜如晦之后,开始或其知名度没有李泽大,李泽今日日种良田的“畚牛丘”。“白鸡坪”。“西坪”等地,解放后常常发掘出塘车,水井,路基等,说明了这些地方古代均为民宅,是人口集稠之区,人烟之稠密是很有可能的。 

八)关于“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史学家比较尊重史料,但凡史籍不载的都取否定的态度。这种尊重史实的态度,应该是对的。但也无法一概而论,不见《正史》与《地方志》的实在太多,笼笼统统加以怀疑,恐怕,理解上过于浮浅了些。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想到以下几点:

(1)1973年余姚发掘出一个震惊世界的河姆渡,这在史籍上也是未有记载的。它的发现一下子把华夏历史向前推进了二千年。同时,过去都认为黄河流域是文明起始比长江流域早,浙江一带是史家认为开化较迟的南蛮之地。河姆渡的发掘,证实了这个结论是值得重新探讨的了。

(2)龙游小南海,近年发掘出一个石窟群,它的深邃宏大之势,是世界罕见的文化奇观。但开凿于何年?用于何种目的?史失其载。不仅正史上无,地方志上亦无,成为一个猜不透的谜。这怎么理解?完全囿于正史,就不好解释了。

(3)衢州城的城墙曾发现过“尉迟敬德监造”的城砖,但考谱史称,尉迟敬德足迹未涉过衢州。若囿于正史无载,轻易地妄加否定,显然是不妥当的。

(4)唐初四杰之一的杨炯。曾任盈川县令。盈川的《城隍碑记》颂扬他在任上:"率民求雨而无效而投井殉身,卒后,朝庭据民所请,敕封为仁佑伯。"如此凿凿有据之述,而正史无论新旧唐书均只字未涉。若囿于正史未载,也就不好解释了。

(5)历史上原先繁华而顿为萧条的例子亦不少。如杨州,曾享有“天下三分明月,二分独照杨州”的繁华都市,太平天国一场大火,化为乌有,成为瓦砾。又如敦煌,在唐代曾是商家云集的繁华之地,嗣后今非昔比了。

在国外,如1900多年前的庞贝古城突然湮没。柬埔寨吴哥窟的殒落,至今也是一个千古之谜,大西洋的阿特兰斯岛,据历史记载,原先壮阔富丽、繁华无比,却一夜之间消失了。

综上所述。李泽辉煌的过去,尽管难以找到任何可资佐证的资料,任何记录文件已湮没得一件不剩,就象一名没有留下任何日记和自述的亡故者一样,只能靠它的儿女们零落的记忆来拼凑它生命的过程。如是一代又一代地古老相传而已。

我们只能说,历史,曾经在这块山青水秀的土地上做过一个辉煌的梦,梦很快就碎了,醒来一片荒凉。毫无疑问,时间流逝到二十一世纪初,在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李泽开始了它的全新进程。

胡 辑 荟 撰

2000年3月8日

李 其 文 修订排版

2020年9月18日

阅读 154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