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阿爸

用户17944916
创建于2023-11-26
阅读 327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衢州市龙游县北部有个村叫里王村,她虽然不属于少数民族村,可是在辈分的称呼上习惯带上个“阿”字,颇有少数民族的韵味。爹称阿爸,娘称阿娘,哥哥称阿哥,婶婶称阿婶。我的阿爸于1924年出生在这里。他一生平凡,然而为人正直,处事公正,教子有方,在当地小有名气。

    阿爸与世长辞五年了,思念之情日渐加深,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眼前,一件件往事就好似发生在昨天。

瞎 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阿爸就当村干部了。由于家境贫困,读不起书不识字,口才自然不好。也许是担心怯场,或许是便于思考,他养成闭着眼睛发言的习惯,而且每句话的尾音都拖着一个长长的“啊”字音。有人调侃他是“瞎说”。

    然而,阿爸讲话直爽,敢说真话,老百姓很喜欢听。那个年代家家户户有广播,村口有高音喇叭,村民一听到阿爸独特的声音都会竖起耳朵聆听。有村民笑着问阿爸为什么要“瞎说”,他风趣地说,“闭着眼睛说真话无大碍,可是睁着眼睛说假话就麻烦了”。他最痛恨弄虚作假说假话。

    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位 “仙姑”,说能保治百病,很多村民信以为真,份份向她求医。阿爸闻知后,马上赶到现场,看到“仙姑”头上盖着白布,摇头晃脑,嘴巴咿拉哇拉地为一名妇女看病。阿爸一手掀起他头上的白布,厉声到:你在瞎说什么?仙姑吓的直哆嗦,吱唔了几句,撒腿就跑。见状后,在场的村民哈哈大笑,连声说:什么仙姑,全是瞎说骗钱!

     阿爸还是个有情义的人。知识青年上山下山年代,衢州城里来了一位16岁朱姓小伙。阿爸很喜欢他,夸他将来一定有出息,能干事,懂感恩,对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工作生活上给与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人怀疑阿爸在瞎说,都认为一个城市里的小年轻将来还会看得上 农村里的一个老头子?事实表明,阿爸并非瞎说,他独具慧眼。二十世纪初,朱大哥在县城已发家致富,专门赶到里王村认阿爸为干爹,每逢新春佳节都来陪伴阿爸。村民都很羡慕他,夸阿爸是个极具个性、为人正直、独具慧眼的好干部。他虽然没有文化,但是观人察事心里明亮的很。

斗鬼

    阿爸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不信邪,不信鬼,这在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确实难能可贵。这不仅仅是阿爸当干部觉悟高的原因,其中还有一段难忘的亲身经历对他启发深刻。

    阿爸当村干部时经常到公社开会。家里离公社五里路,那时交通不便,全是田埂小路,路边坟地杂草丛生。一个深秋的夜晚,阿爸开会回家已十点多钟,路上秋风瑟瑟,树叶沙沙作响,不时传来鸟兽的怪叫声。快到村口,突然,他隐约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一动不动地挡住了去路。阿爸心头一阵发热,急忙停下脚步,高声问到:你是谁?那人一声不吭,阿爸顿时心里有些紧张。他厉声道:我是小麻子(别名)!你再不吭声,我用石头砸过来了。那人还是一动不动。来者不善,难道真的见鬼了?荒凉的田野上没路可退,怎么办?阿爸生性倔强,不怕死。他随手从地上摸了块石头冲上白衣人,怒吼道:我不怕你!我打死你!冲到白衣人面前,阿爸哭笑不得。原来是一个扎着白色塑料布的皂子树桩。他浑身湿透了,靠在树桩上好一阵子才缓过气来。

    皂子树是一种经济性植物,那个年代漫山遍野都是。秋天,皂子采摘后,农民会把老化的树木锯掉,然后涂上泥巴,用塑料布扎好。来年春季新枝发芽并茁壮成长,大大提高皂子产量。树桩一般和人差不多高,扎上白色塑料布后,夜色中确实像个人影。一场虚惊使阿爸更加坚信世上根本没有鬼。

在“破四旧、立四新”年代,阿爸经常会讲起这个“斗鬼”的故事,让人捧腹大笑,深受启发。阿爸时常告诫大家,世间本无鬼,心中有鬼才现鬼。做人一定要心胸坦荡,光明正大,不讲鬼话,不做鬼事。

切烟

    阿爸是上门女婿。外公、外婆和阿爸都是“老烟枪”。那个年代,农村里几乎看不到香烟,农民抽烟都用竹烟筒,一有空闲就巴哒巴哒地抽上几口。

    外婆最空闲,她的烟筒也特别精致,头部专门用铜皮镶嵌而成,紫红色的烟管油光发亮,这根烟筒好似外婆的随身魔杖。鸡犬牲口偷吃粮食,烟筒一敲就会鸡飞狗跳;小孩打闹,烟筒一挥,大家撒腿就跑。外婆抽烟的时间特别多,早上一点起纸火,整天几乎不灭。

    阿爸每年都要种几分地烟草。炎夏烟叶采集时节,家家户户门口晒满一块块烟帘,形成一道壮观的风景。

    烟叶晒干后,阿爸小心翼翼地把一张张金黄色的烟叶抚平,淋上菜籽油,然后卷成像葱花肉似的烟块,并压紧压实。烟块成型后,再用两块木板夹住才可以下刀。随着锋利的烟刀发出嗞嗞的声响,一丝丝金黄色的烟丝滚落而下。

     外婆动作最快,阿爸切烟工具没收拾完,她就把烟袋塞满了,剩下的也就不多了。背地里,阿爸也要嘀咕几句。阿娘听到后也埋怨外婆太自私,一家人日子过得很紧巴,阿娘养了几只鸡,指望一天有二三个鸡蛋买点油盐酱醋。可母鸡一呱呱叫,外婆马上跑过去捡一个起来给自己吃。这些事情他们都没有单面指责外婆。阿爸日复一日地切烟,外婆悠然自得地抽烟。

     家里的这些琐碎小事,小辈们都看在眼里,我们都认为外婆是最自由最幸福的。有时我们也会谈及此事。阿爸就劝告我们对長辈要孝顺,他说孝是下辈对長辈的给予,顺是下辈对長辈的依顺,不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我们还是要依从老人的。随着年龄增长,我才渐渐理解这些话的含义。确实的,顺比孝难,明知对方不妥,还要依从她,这需要多大的包容心啊!然而,正是秉承着这份对孝顺的理解和坚持,王家才成为当地有名的孝顺之家

读书

    阿爸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七个,他排行老六。小时候患麻疹,没钱治疗,结果脸上长出许多麻子,“小麻子”这个名字就伴随他一生,而王德清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知道。出生在这种家庭,阿爸就无缘读书了。十来岁时,为了填饱肚子,他和朱炳松伯伯到兰塘的东塘殿放牛,那就是他最快乐的童年。朱伯伯读过几年书,后来被招去工作,80年代初还当上了塔石区委书记。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很大,阿爸只能呆在家里种田。他深深体会到有文化才有出路,于是阿爸暗暗下决心,一定要送孩子读书。

    养育子女是挺艰辛的。大哥1957年出生,老五1968年出生,连续五个小孩,加上两个老人,九口之家只有阿爸一个正劳力,生产队里当然是超支的。为了培养孩子读书,阿爸主外,阿娘主内,一家人省吃俭用,彼此关照,安排的有条不紊。缺粮时就用番薯丝饭充饥,只有两位老人能吃米饭。缺衣时,兄弟姐妹缝缝补补传着穿,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自己上小学时的书包是二哥传下来的布袋,满是补丁。即使这样,阿爸还是鼓励子女要读书,他说只要你们肯读,家里再苦也要支持你们。我16岁高中毕业,阿爸还想方设法让我复习重读。功夫不负有心人,五个子女二个大学毕业,一个高中毕业,二个初中毕业。读书改变了子女的命运,是阿爸为王家留下最大的一笔财富。五个子女“工农兵”齐全,也是阿爸感到最荣耀的一件事。

种菜

     改革开放以后,子女们各自成家立业,生活条件都不错,阿爸也开始步入老年。子女们看他辛苦了一辈子,都劝他该好好休息享受了。

     可是阿爸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坚持在家里的菜园里种菜,各种各样菜果,一年四季应有尽有。80来岁时,他还能挑起百来斤重的东西。我们担心他年纪大了会摔倒,想把他接到城里住,没住几天,他就嚷着要回家。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想呆在城里?他说,我种了一辈子田,看着庄家长大,就是我最快乐的事情。再说,我种的菜都是使用有机肥,没有农药残留,大家吃下去都很放心,这也是做好事呀。我恍然大悟,原来阿爸有他自己的追求,他有他自己的快乐和行善方式。

     随着阿爸年龄的增长,我们兄弟商量双休日多回老家陪陪老爸。一去就是两大桌,四世同堂,这是阿爸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光。阿爸就像开农产品展销会一样,青菜萝卜,各种瓜果全都采摘回来。他看到子孙们吃的津津有味,嘴巴笑得合不拢嘴。吃饱之后,再三叮嘱大家要带走一份。阿爸就是这样,人家的开心就是他最大的快乐。他不仅对自家人如此,对外人也一样。他经常为村里的孤寡老人送菜送饭,还一再叮嘱我们翻身不要忘本,要多做好事。

      阿爸享年96岁,他之所以能高寿,离不开他勤劳的习惯,善良的品质,开朗的性格。

     阿爸,你虽然与世长辞了,但是你为人正直说真话,相信科学不迷信,尊老爱幼肯付出的品德一定会在王家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谨以此文纪念阿爸诞辰100周年)

阅读 327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