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的精神力量源自共产党人的信仰
——电影《我本是高山》观后感
文/鲁建林
11月26日下午,伊川双语全体教师观看了刚刚在全国上映的电影《我本是高山》。
这部电影是根据时代楷模、云南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的事迹改编的。从真实人物到影视作品,其间需要艺术的提炼和加工,从这个角度看,《我本是高山》应是比较成功的。
为何不说特别成功呢?就电影中张桂梅的精神成长之路来看,我以为电影作品的挖掘力度不够。
电影的名字《我本是高山》应该取自华坪女高的誓词——
“我本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所在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的誓词。
这段誓词,给人的是精神激励。这样的精神激励与校长的办学理念息息相关,更与校长的人生信仰息息相关。
现实中的张桂梅青年时期到贵州任教,在那里有了自己的事业,也有了自己的婚姻;有了失去丈夫的哀痛,也有了走出哀痛的自我疗治;有了疾病缠身濒临死亡的经历,也有了组织关爱起死回生的奇迹;有了目睹深山女孩悲苦命运的内心触动,也有了立志改变当地女孩人生命运的远大志向;有了深入家庭与思想落后的家长对孩子命运权的争夺,也有了四处化缘苦尽甘来的集资办学的成功……这一切,都源自于张桂梅内心的逐渐强大,源自于张桂梅在时代洪流中与日俱增的对党和政府以及时代英雄的认知,源自于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在个人经历中日渐坚定的人生信仰,源自于走出小我而迈向大我的坚实脚步!
然而,电影中的张桂梅形象塑造却弱化了这样的、在现实磨砺中渐行渐悟渐坚强的成长历程,我窃自以为这实在是一大遗憾。尤其是编剧就张桂梅对丈夫的怀恋,每到艰难时刻便幻化出丈夫的身影与生活片段,不能不让我误解为张桂梅的坚持,丈夫是他的重要精神支柱。
再者,现实中的张桂梅对教师的关爱是真切而有情谊的,影片中的张桂梅却是为了自己追求的事业对教师是冰冷无情的。这是我的又一遗憾之处。
电影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是对真实生活与人物的艺术再现。在追求艺术的时候,切莫忘“磨难中成长的真实历程才是最能感染受众的”。
张桂梅的精神力量源自共产党人的信仰,这是为时代公认的。假如,《我本是高山》对张桂梅在信仰之路上的攀登再挖掘的细致一些、突出一些,一定会优中见优了——我以为。
202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