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至23日是2023年广州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种子教师培养(第三期)举办的时间。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我们第一小组全体学员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有了新的思考,尤其在工具使用、教学评价、教学策略等方面。此外,我们还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了更深层次地思考,包括如何成为专业性教师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以下是我们第一小组学员对于本次培训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20日上午,我们学习了华南师范大学詹泽慧教授的《技术赋能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随后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学府路小学的胡涌涛老师分享到:詹教授谈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这个概念很早之前就有听说了,但是一直没有深入地研究。今天听了詹教授的讲解,我们对如何更好地开展跨学习主题教研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20日下午,我们学习了李宏贞老师的《素养导向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课后,广州市花都区实验中学的谢颖真老师总结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育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展开,也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21日上午,我们学习了华南师范大学陈品德教授的《智慧课堂的实施策略与行动路线》。通过此次学习,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中心小学的丁奕慧老师总结道:此次讲座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智慧课堂的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而智慧课堂的打造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还促进了“互联网 +”教育的发展,使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这也是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智慧课堂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其中让我们最印象深刻的就是POSC教学模型,这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行动框架,有助于学生逐步运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就像陈老师所说,希望能利用好POSC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模式,为教学设计提供一个支架,为资源开发提供一个方向,为智慧教学提供一个舞台。
21日下午,我们又学习了徐晓东老师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成为一名卓越教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随后广州市白云区棠溪小学的黄甜老师总结了以下收获:①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内分配绩优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种人员,让绩优生作为小组长统筹,让后进生先发言,中等生补充,绩优生总结,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给我们教学课堂上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给了新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会“等待”,留给学生思考时间;②好教师不仅要具备内容知识、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实践者知识还得具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的能力;③我们可以从实践经验中获得这些知识,多向老教师请教。实践反思中获取,要学会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反思、为行动反思。
22日上午,我们一起学习了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郭俊明老师的《强弱度指标使用成效》。课后广州市花都区花东学校的曾辉容老师分享道:郭老师应用了非常专业化的知识,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数据化分析,且呈现出相对应的优势及薄弱项,方便教师和学生针对性的根据情况在教和学上有的放矢。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有针对性的讲评和复习课堂,有效修补教学漏洞,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老师从繁复的数据处理中解放出来,以极其快的速度去完成学生学习成绩及教学情况的质量分析,方便教师以数据为指导,不再凭感觉定位学生强弱板块,并进行针对性提高教学研讨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有效交,以"强"带"弱",有效提升教研效果。同时有利于教师通过自省,交流提高,实现教师各板块能力全面提升。
22日下午,我们先后学习了樊继珍的《全等三角形》、张玉婷老师的《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以及谢镇宇老师的《天河连山在线教研活动组织》。通过三位老师的介绍,我们学会了更加高效的教学评价软件。其中广州市从化区太平第二中学的武志培老师评价到:“谢镇宇老师介绍的UMU平台的运用,建议专业老师由行动者到行动研究者的转变,为老师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23日上午,我们一起学习了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小学正高级教师范谊老师的《双减政策下技术课程作业设计与评价》。广州市番禺区罗家桥虹小学的周颖老师认为范老师从双减背景下科技类课程优质作业设计的理念+实践出发,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业关键在于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关键在于项目任务。范老师提出的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三层五导”教学模式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通过布置“基本任务”、“提高任务”、“综合任务”三层任务,让学生在模仿操作、小组合作辨析难点、自主迁移应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二是注重问题链的引导,每一个任务老师都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完成任务,体现“思引学行”;三是计算思维能力发展的三维指标体系:思维方法、思维技能、思维习惯;这三大维度让我对计算思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清晰了如何对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进行评价。
23日下午,培训的第一个环节是我们先观看《广州开放大学智慧创新实践中心》宣传视频,然后进行各个智能场室的实地参观,从中我们都体会到了先进智能设备带来的教学变革。第二个环节是世界咖啡。我们小组七人一边品尝着自制咖啡,一边围绕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主题中的技术因素进行小组讨论。广州市白云区汇侨第一小学魏可如老师认为世界咖啡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启发性的交流方式。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时,我们小组在轻松的环境中分享观点、互相学习。来自不同领域的老师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和经验,在交流中,我们发现技术的确为教育带来了许多可能性,但也存在不少挑战。一方面,技术可以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但是另一方面面临技术带来的问题,例如技术的更迭、技术人才的缺乏、使用技术观念的固化、技术的漏洞、对技术的支持等问题,我们全面地探讨了技术在教学中带来的挑战,并且对此给予解决的方法。
通过世界咖啡这种交流方式,我们得以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尝试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师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需要关注网络安全问题,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另外,我们还需要探索更有效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方式,以确保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做到技术赋能。”
最后,通过本次四天的培训,我们小组全体成员都收获颇丰。除了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我们还顺利获得了结业证书。我们会更加努力工作,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应用到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