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如同与智者对话,是一种寻求知识和启迪思维的重要方式。而读书分享则是将这场对话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是与他人交流、共享思想的重要途径。
“千万不要理解阅读为静止无动,那是一种互动的行径。书籍是他人的思维交流而得到的。阅读就是在对语言、行话表达能力的处理和拓展,再以自已吟唱得到新一种响鸣”。
提灯引路 育梦成光
2021年“双减”政策的颁布和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2023年习总书记于教师节前夕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为教师成长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探索教育家精神,寻求学习的本质,塑造自我的精神长相,11月24日晚,赵明中原名师化学工作室成员分别参加了华南师范大学双名计划培育基地读书分享活动和中原名师、教研名家培育基地中学化学组第六次读书分享活动。分享的书目分别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和《学习的本质》。
华南师范大学(第三期)
新时代中小学名师领读会暨“核心基础”教学改革项目组“悦”读分享会
第十三期领读会
主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已经制定,教材体系已经初步建设完成,如何实现把理念转化为行动,如何将UBD作为课程框架进而实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领读会时间:11月24日(周五)19:30-21:00
领读名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领读名师:马敏
名师简介:马敏,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初中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中数会理事等。
活动流程:
1.马敏特级教师做题为《为理解而教:课堂的应然追求》阅读分享。
2.李彤教师做题为《基于数学理解的概念教学》阅读分享。
3.杨晓彬教师做题为《以终为始,逆向设计》阅读分享。
4.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培训部张倩博士做总结发言。
阅读分享中,马敏老师以《为理解而教,课堂的应然追求》为题目,介绍了UbD理论(Understanding by design)又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主张最好的设计是“以终为始,逆向设计”,通过“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从而达到为理解而教。并通过感知——专业探索的模型范本,学思——课堂变革的价值追求,展望——扎根践行的策略路径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分享。
灌云县教师发展中心李彤老师作了题为《基于数学理解的概念教学》的讲座。李彤老师结合市的中考数学题去分享,聚焦活动的教学和灌输的教学,指出其中的误区。进而从误区中得到理解教育和概念教学的优势。
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杨晓彬老师作了《以终为始,逆向设计》的讲座,分享了她们在实践中的做法。其从逆向设计的优势、策略及成果三个方面进行了阅读分享,最后结合教学的实际,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角》为课例对逆向设计理论进行阐述论证。
随后五位老师分享了参加此次读书分享活动心得,最后由基地班主任,留英博士,国家级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张倩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本书第三章《明确目标》提到了“标准制定”和“解析标准”等问题,因此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
本书第十一章《设计过程》中谈到了“修订已有设计”和“调整”等内容,因此我们要不断地修正和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做好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反思”和“复备"等环节。
本书第十二章《宏观设计》阐释的有“围绕表现性任务制定课程框架”“从任务到量规”等内容,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有个整体架构,有了这个大的框架才能一点点儿的添砖加瓦,让教学设计的大厦既牢固又美观。
本次读书分享会最高峰的时候人数是140多人,班主任张倩老师对大家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同时将“输出为本”教学范式再次进行了阐释和强调。用输出的表现来评价输入的质量,我们需要通过我们不断的教学实践来提升我们的理念,再通过实践案例反哺我们的理念和概念,深化了理念和概念的认知之后再去提升我们的实践能力。这是一个开放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同时,对于“理解”一词进行了强调。“理解”一词在布鲁姆理论里面理解属于低阶思维这个部分,而在本书“理解”是学生能够运用他所学的知识,把所学知识输出转化用以解决真实问题的高层次的理解。
寻求学习的本质 探索教育家精神
中原名师化学工作室第六期
读书分享会
共读《学习的本质》
点评专家:华南师范大学 郑海燕教授
读书分享会策划:裴海军 罗春芳 赵明
领读人:罗春芳 裴海军
参与人员:中原名师中原教研名家化学组所有成员及工作室成员
分享顺序:
1.中原名师闫红敏老师分享
2.赵明工作室成员息县一高李醒醒老师分享:深耕自己才是最好的破圈——读《学习的本质》心得体会
3.赵明工作室成员息县第三初级中学吴静老师分享:人究竟是如何学习的?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习?——读《学习的本质》心得体会
4.罗春芳名师工作室成员吴昊老师分享:“放弃”学习,寻求本真
5.三门峡卢氏高中陈飞老师分享
6.裴海军工作室推荐杨景良老师分享:创造更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体验
7.裴海军工作室推荐史名扬老师分享:《给老师的建议》读书有感
8.郑海燕教授点评
本次读书会恰逢华南师范大学中原名师项目第九次线下集中研修活动,化学组读书交流分享在核心成员裴海军和罗春芳二位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策划下,主要采用工作室成员线上汇报和主持人线下分享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主题引领双微机制,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成立微团队,共同完成分享阅读《学习的本质》读书心得活动。
11月24日晚上7点30分,本次读书会在中原名师、羊山中学罗春芳老师的主持下拉开了帷幕,罗春芳老师首先展示了自己为本次读书会撰写的诗歌暨学习本质的读书成果。
第一位发言的是闫红敏老师。闫老师从三个方面谈了他读《学习的本质》这本书的感悟。
赵明工作室成员息县一高李醒醒老师分享:深耕自己才是最好的破圈——读《学习的本质》心得体会
李醒醒认为:“活在当下”这个概念在近些年变得被大众所熟知,甚至变成了很多人的口号和标榜。但在过度概念化的背后,却是我们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活在当下”有一种“不问来处,不看归途”的意味。在这样的语境下,“过去”意味着束缚,甚至误导;而未来则遥不可及、虚无缥缈。那如何突破现今的怪圈呢?自认为深耕自己才是最好的破圈。
共读《学习的本质》,本文通过对学习本质的分析和对“帆板模型”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学习的视角和方法。通过运用帆板模型来指导教育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并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推广帆板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帮助我们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习的挑战。
赵明工作室成员息县第三初级中学吴静老师分享:人究竟是如何学习的?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习?——读《学习的本质》心得体会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是我们不断拓展知识,改进技能的重要手段,但是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呢?《学习的本质》这本书,就是安德列·焦尔当教授在他研究领域代表著作中最重的一个。在这本书之中,主要是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①大脑是如何运转起来让我们进行学习的呢?大脑,它是我们人类学习的核心器官,关于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实。②到底是什么会刺激大脑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呢?好的学习机制既包括正确的学习动机也包括正确的学习方法动力也包括正确的学习方法。③我们应该如何引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力量!
第四位分享的是陈飞老师。他分享的题目是:学习与情景的设置——读《学习的本质》有感
陈飞老师从为什么要学习谈起,还告诉我们学习是有层次的,并结合化学情景的设置介绍教师如何使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学生可以从一个吸引点、一个挑战点出发,开始学习之旅,在教学中使用鲜活的情景,学生学习提出的问题会增加十倍。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掌握创设情境的目的,努力挖掘学习内容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把握学生个性方面的素质和水平,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问题,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
第五位谈感想的是罗春芳工作室的吴昊老师。吴昊老师的题目是:“放弃”学习 寻求本真。他分享的内容包括五部分:内容分布、主要观点、个人感悟、阅读反思。
第六位分享的是裴海军工作室的杨景良老师。杨老师分享的内容是:创造更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体验。
杨老师从以下六个方面谈了他读《教学的模样》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想法:走班制分科背景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学生活动体验、教师素养是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关键、小组合作是非常有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形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未来创造者的必修课、预先设计的跨学科主题要凸显本学科特点。
最后一位分享的是裴海军工作室的史名扬老师,他分享的是最近裴海军工作室成员都在读的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会议的最后,郑海燕教授对大家的分享进行了认真的点评。郑教授首先肯定了大家对待分享的重视程度,特别是一些成员还在培训着,有着很重的学习任务,依然认真准备。还有就是大家读书真正读到了心里,认真挖掘书本里的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特别是带动工作室的成员一起读书,不同学科的老师一同读书,真正做到了示范引领。郑教授希望大家能将这几次读书活动认真总结,开展更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机会,多交流碰撞,才能使所读的书用起来活起来。大家不仅要读专业书籍,还有广泛涉猎,多多益善。
守望信仰高山 点燃工匠明灯
罗春芳老师的读书感想
暑假里读了这本书首先,让我更正了对于学习的看法。学习让人们走出惯习、依赖和自命真理,让人们从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推动人们走出自我。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社会,学习都是及其重要的,值得我们为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记录,不是信息和资料的简单堆砌。真正的学习是对所接触信息的“炼制”,然后将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顺利提取。学习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一次成功的学习需要经过触发、过滤、炼制、吸收、提取。
要注重学习的动机。人们只有在对某个信息有所期待时才听得进它。对于成年人,学习的发生可能源于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困惑、危机,总之是一次不快的经历,让他感到了一种“威胁”,过往的经验不能满足当下的情境之时。每一次危机时刻都是我们学习的开始,是我们更新系统,完成新的蜕变的契机。当旧有概念显得过时不能应付当下的情况时,是新的知识最容易被接受的时机。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整体性。碎片化的信息,缺少情境的孤立信息,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常会引起错误理解。梳理知识,建立框架,填充修正,形成较完整的系统,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我们始终要把学生所说的话置于情境、境脉或其个人经历中。
新知识的炼制不一定要通过摧毁先有概念来实现,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抵消和替代,不同的阐述可以并存。
在一个组织健全的系统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至少它是与“部分之和”不同的东西)。各个部分的互动会导致新特性出现。
思维不再是通过不断增加事实信息而得到发展,它首先要做的是淘汰,这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发展。
与现实对质总是一个好的开始,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行与自身先有概念相反的表达。在这里还需要进行再一次对质,个体必须能够把自己的所思和所是对立起来。
获得的知识必须被定期调用。知道,意味着能够在不同情境中再次运用。这种持续不断的调用可以使知识精细化或复杂化。
学习者既必须直面一定程度的干扰,又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辅助。了解了孩子的先有概念,教师或知识传授者就可以设计、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环境,以提供辅助条件。
参加名师领读会“悦读”有感
——赵明工作室成员王莹老师
11月24日上午,工作室主持人赵老师分享了今晚的名师分享会海报,本次领读的名著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领读会的时间是从晚上七点半到晚上九点,带着重读名著和探求未知的心理,我六点多就恭候在腾讯会议,满怀期待,相信在名师的领读下,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本次领读的名师是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初中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马敏,马老师为老师们分享了题为《为理解而教:课堂的应然追求》的读书有感分享,分享之初,马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供老师们思考,那就是老师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短暂的思考之后,马老师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再到课堂教学实践给教师们做了解答,教师们需要把理念转化为行动,如何转化?《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给了老师们很好的解答。
马老师从感知、学思和展望三个方面展开分享,首先带领我们回顾了整本书的理论解读,然后结合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向老师们分享了她对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理解”这个词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理解”开展教学。
分享会的第二个环节,马老师邀请了灌云县教师发展中心的李彤老师和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的杨晓彬老师以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分享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分享。
李老师分享的题目是《基于数学理解的概念教学》。李老师向老师们分享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聚焦活动的教学”,二是“聚焦灌输的教学”,并给出了具体例证。之所以出现这两个误区是老师们对“理解”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及不能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李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爱因斯坦的名言: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以此来引发教师们对“理解”的深刻认知,然后李老师以数学学科教学实践为例帮助老师们理解“数学理解”,是指学生对于所学的数学知识了解其产生的背景、过程、方法,知道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网络,能够区分数学概念的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并能根据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灵活应用。虽然李老师是数学老师,她所做的分享也是以解决数学问题为切入点展开,但是,结合《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的理论指导,所有学科都可以结合本学科的学科特点以“理解”为导向指导和开展学科教学。
来自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的杨晓彬老师以《以终为始,逆向设计》为题从数学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展开实践验证。
所谓“逆向设计”从根源上来讲其实就是“以生为本”,从输出端思考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关心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为导向。
杨老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给出了“逆向设计”的教学指导,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与教学基本阶段一一对应进行逆向设计。同时呈现UbD矩阵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逆向设计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关系。
杨老师以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教学实践为例向老师们展示“逆向设计”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如何恰当的运用,本节课是运用逆向设计帮助学生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课堂教学一共分为四个环节,杨老师在分享的过程中娓娓道来,讲解细致,让我这个学生时代惧怕数学学习的英语老师不仅听懂了这些数学底层逻辑,而且引发了我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聆听各位老师的分享过程中给了我很多教学灵感,听完之后又引发了我更多的教学反思和探索更多未知的欲望,特别感谢马老师对我的困惑答疑解惑。
在分享环节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向以上三位老师的精彩分享表达了感谢,同时,本次读书会的分享也引发了我作为一线教师的更多教学思考,好老师真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优秀的名师们一起读书、学习和成长,努力成长为能够带领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知识的优秀教师。
本次领读会由张倩老师做总结。张老师激动地向老师们分享本次领读会的参会人数高达近两百人,原定九点结束的领读会因老师们热情分享和积极参与,会议一直持续到了将近十点,张老师表示本次领读会圆满结束,并分享说今后会组织更多类似的领读会带领更多愿意学习和成长的老师一起分享更多更好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最后,参会人员一起合影留念。
本次名师领读会除了向老师们分享了一本好书,更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教学理念的引领,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书中的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帮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我特别喜欢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未来希望继续和各位优秀的老师一起阅读,一起分享,一起成长和进步。总之,今晚特别开心收货满满,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倾情分享,谢谢大家。
本次读书会还结合了唐晓勇老师的报告进行了深度研讨。
读书和不读书的最大差别,
就是思想的差别。
一个人之所以陷于困境,
常常是由于认知不足。
读书多了,
你会发现自己经历了一场蜕变。
驱赶迷茫,或者对抗平庸,
读书都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之一。
所有认真读过的书都会融进灵魂,
沉淀成智慧,静静地待在心灵深处,
只要被触动,就会喷薄而出。
你在读书上花的每一分钟,
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给你回报。
有时间了,就多读书吧!
供稿:韦和平、刘清杰、闫红敏、罗春芳、陈飞、裴丽峰
图片:韦和平、陈飞、赵明、焦青字、田春侠
文字:马越、罗春芳、赵明、王莹
编辑:裴海军、刘永谦、孙艳
审编:李政、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