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经典,追溯历史足迹。
传承革命薪火,汲取精神力量。
为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红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在红色精神的浸润下茁壮成长,学校组织了本次“弘扬红色基因,探秘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冬日的寒风吹不冷澎湃的心,研学活动,我们出发啦!
第一站:李达故居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湖南省永州市零陵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在李达铜像前,我们向先烈献花致敬。
没有革命先烈们的浴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日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苦难的日子虽已过去,但这段历史不能忘记,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应继承革命先烈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将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少年强则国强”是我们对祖国的铮铮誓言。
李达故居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岚角山街道油榨头社区灌塘口组,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的出生成长地,也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1890年,李达诞生在此,并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40年至1947年,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李达回到故里,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活动,翻译和撰写了大量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
我们跟随讲解员小姐姐的步伐,走进李达故居,参观李达生活过的一间间房屋。在李达同志故居陈列室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李达同志生平事迹。
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历史场景引发了同学们对红色历史文化、红色故事的浓浓兴趣。
讲解员现场教学,以故事情节讲述红色革命历史,同学们认真聆听革命故事,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参观完李达故居,我们抵达了用餐地点。
短暂的休息过后,我们来到了研学的第二站。
第二站:祁阳祁剧院。
祁剧,也叫“祁阳戏”、“楚南戏”,因发祥于湖南省祁阳县而得名。是湖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祁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剧团负责人亲自介绍祁剧的文化历史,祁剧是湖南省的传统戏剧。祁剧唱腔中包含高、昆、弹三种声腔,演唱声调高亢嘹亮,辅以高音战鼓、帽形燥鼓、硬弓祁胡等乐器伴奏。祁剧脸谱通常以红、黑、白三色为基色,调色开脸,通过鲜明的色调、纵放的线条、精巧的图案、生动的写意表现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欣赏祁剧表演:《水牢摸印》
祁剧表演:《江姐绣红旗》
剧团负责人为我们讲解了剧场前的月台的结构,伴奏演员们现场演示了多种祁剧伴奏乐器。
在有奖提问环节,孩子们积极地提出了自己在观看过程中的疑问,剧团负责人现场答疑。有趣的互动既增强了孩子们的参与感,又让孩子们对剧目和角色有了更深的了解,激发了孩子们对戏曲的兴趣。
祁剧表演:《朱买臣休妻》
祁剧表演:《无私》
欣赏完演员们的表演后,剧团还安排了化妆体验环节,由负责人在场下寻找合适的同学,让他们化妆、换戏服,零距离的体验非遗文化,在实践中进行美育教育。
指导老师手把手教小演员们摆造型。
李达故居之行增强了孩子们的理想信念,让孩子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洗礼。探秘非遗文化之行让学生从趣味性十足的祁剧学习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愿孩子们能德行兼备,向上成长,好好学习,奋发图强,勇于接过时代接力棒,争做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