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程师生涯(2)

jieminy
创建于2023-11-25
阅读 27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974年万匹机设计组全组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编制“万匹机使用说明书”。


1974年,上柴厂万匹机车间全部建成,到1978年,车间总投资达2400万元,总生产面积为20736平米。


这是正在总装和试车车间内装配的万匹机。

这是总装和试车车间内台架上已安装好的两台6ESDZ 76/160型二冲程低速船用柴油机。

6ESDZ 76/160型二冲程十字头式低速船用柴油机技术参数:

气缸直径:760mm;活塞行程:1600mm;气缸数:6;1小时功率:10000马力,转速:119转/分;持续功率:9000马力,转速:115转/分;扫气形式: 廻流扫气;增压形式:一级脉冲增压;柴油机外形尺寸:总长11776mm, 总宽4880mm,总高9023mm;柴油机总重量:378吨。


这是6ESDZ 76/160型柴油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和台架性能试验曲线。

1975年, 装有上柴厂第四台万匹机的上海船厂制造的‘风歌’号万吨散装货轮投入运营。

1975年8月,万匹机使用说明书编制工作完成。

1975年11月28日,去镇江参加船舶标准化委员会船舶名词审查会。在镇江金山寺。

1976年4月,根据国家计委以及有关部局的规划,上海市机电一局下发(76)技字第64号文:“关于发展大功率中速柴油机系列的报告”,报告提出:以上海柴油机厂和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为主和有关单位组成“三结合”的联合设计组,研发大功率船用及发电用中速柴油机,研发成功后在上柴厂批量生产,要求1980年前出样机。


总工程师杨振汉和设计科长董世春,将调研和方案设计任务下达给万匹机设计组。


1976年5月11日至6月5日,我和高法宣代表上柴厂,与上内所的汤学军和杜任方一起去北京,南京,无锡,就有关研发中速机的问题进行调研,调研对象包括主管单位16个,科研单位11个,工厂6个。

1976年5月,在北京天坛。



1976年9月21日至10月9日,我与万匹机设计组黄以德,王一洪,杨善臣;油泵设计组曹金声;增压器设计组倪忠诚;180设计组余学达;万匹机车间技术组傅丰慈;厂生产计划组吴天元;上内所甘兰石,瞿俊鸣,黄秉和;711所陈继厚,刘立恒;上海交大吴志兴等,去陕西省兴平市陕西柴油机厂(408厂),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就有关研发中速机的问题进行调研。

1976年9月29日,在西安半坡遗址(上),临潼华清池(下)。



1976年11月24日,参加与菲列宾商会贸易代表团会谈的上柴厂代表在厂部门口合影。

1976年12月5日日至24日,与180柴油机设计组张达汉一起去四川江津参加六机部468厂的GC013型船用中速柴油机齿轮箱鉴定会,并参观了六机部405厂,会后去宜昌六机部408厂和武汉华中工学院调研。


1976年12月21日,在武汉停留与在武汉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的姐姐杨慧杰在东湖。

1977年8月12日至16日,率万匹机设计组部分组员以及上内所瞿俊鸣,黄秉和去无锡柴油机厂学习300型中速柴油机的设计经验。


与万匹机设计组部分组员在无锡蠡园和鼋头渚。

左图(在蠡园):

后排自左:顾理元,杨杰民,李凤鳌,孙照澜。

前排自左:吴开富,徐正发,杨善臣,曹普照。


1977年10月14日,在日本造船工业展览会期间,参加与日本“大发”柴油机厂的技术座谈。

至1977年底,上柴厂共制造万匹机12台,已装船使用的10台中,用于远洋货轮的6台,用于近海货轮的4台。


1978年1月,由于国防工办已有引进法国的PC2-5型大功率中速柴油机的计划,在上海地区自行研发中速机的项目终止。


1978年2月底开始,设计科万匹机设计组和万匹机车间技术组启动了有关PC2-5型大功率中速柴油机的资料和相关的调研工作。


1978年,进厂十四年后第一次加薪。此时工资为58元/月,奖金为5元/月,总收入63元/月。


这是1978年新建成的上海柴油机厂厂门和厂门前的广场,当时被称为“邱飞广场龙跃门”。邱飞和龙跃分别为70年代后期前后两任厂党委书记。

1978年6月12日,上柴厂设计科万匹机设计组欢送方铭离厂。

上左图(在万匹机总装试车车间):

后排自左:赵铁,孙树亭,李凤鳌,尉世民,孙照澜。

中排自左:林奕平,张仁保,宋真英,裴时俊,于福荣,高法宣,杨善臣,徐正发,樊绍伯。

前排自左:顾苏湘,吴开富,曹普照,陈小复,方铭,沈楚湘,杨杰民。


上右图(在厂门口):

自左:杨杰民,方铭,沈楚湘。


下图(在厂门口):

后排自左:王一洪,于福荣,宋真英。

中排自左:吴开富,寿孝溥,孙树亭,孙照澜,顾苏湘,林奕平,李凤鳌,张仁保,陈小复。

前排自左:曹普照,高法宣,方铭,沈楚湘,裴时俊,杨善臣,尉世民,赵铁,樊绍伯,徐正发。


1978年,国家计委决定,由“二部三厂”即:交通部上海船厂、六机部大连船厂和403厂,通过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从瑞士Sulzer公司引进技术专利,制造具有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的船用低速柴油机。11月,由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牵头,“二部三厂”派员参加,前往瑞士Sulzer公司的进行考察和技术引进。


1978年9月15日-22日,与试验车间黄贻年师傅一起参加在镇江工程机械发动机厂召开的8V135AQ型柴油机的验收会。

验收会期间在镇江和扬州。

左上图,与参加会议的已离厂多年的老同事朱广(右);

右上图:与黄贻年(左)等。



1979年3月20日,上柴厂设计科万匹机设计组欢送高法宣工程师病退离厂。

左图(在厂门口):

后排自左:樊邵伯,张仁保,曹普照,林奕平,黄以德,尉世民,顾苏湘,李凤鳌。

中排自左:赵铁,杨杰民,沈楚湘,高法宣,陈小复,周超,徐正发,孙照澜。

前排自左:王一洪,裴时俊,刘沪生,宋真英,于福荣,寿孝溥。


右图(在厂门口):

自左:杨杰民,高法宣,沈楚湘。



1979年3月底,根据农机部和上海市有关领导部门的规划,为集中力量搞好和发展已有的135系列高速柴油机,上柴厂将不再继续承担为上海造船行业制造万匹机(包括中速机)的任务。



1979年3月30日,与沈楚湘(前中),樊邵伯(后左1),检查科的姜逸(前左)等去‘长青号’万吨轮调查活塞顶烧蚀问题。

1979年5月7日至19日,去青海省西宁市青海拖拉机厂参加4160型柴油机及90GF型柴油发电机组的部级鉴定会。

1979年5月14日,在青海湟中县塔尔寺;5月15日;在西宁青海拖拉机厂(上左)。

1979年7月10日,上柴厂向农机部,上海市计委,上海市工业和交通办公室,机电一局,拖汽公司正式提交了“建议我厂不生产万匹机,以集中力量发展国家急需产品135型柴油机的专题报告”。在完成已定的计划后,万匹机生产将“下马”。已建成的万匹机车间将安排另作它用。


1979年8月17日,设计科领导严质仲和董世春来万匹机设计组宣布,设计组18名成员中,12名调往厂内其它科室或职能组,沈楚湘,杨杰民,陈小复,李凤鳌,林奕平,寿孝溥共6名成员暂时“留守”。


1979年8月18日,在上柴厂设计科万匹机设计组。

这是我用过的上柴厂设计科标准化组编制的1974年版《设计标准手册》。当年上柴厂每个技术人员工作时都离不开这本手册。

1979年8月18日,万匹机设计组为部分即将离组的成员开了欢送会。

欢送会后,设计组的同事们一起在万匹机总装试车车间合影留念。

后排自左:裴时俊,宋真英,孙树亭,张仁保,樊绍伯,徐正发。

前排自左:刘沪生,寿孝溥,沈楚湘,杨杰民,林奕平,李凤鳌。

1979年8月18日,在上柴厂万匹机总装试车车间。



1979年9月1日至9月9日,参加厂办技术人员企业质量管理学习班。


1979年9月9日下午,接到厂组织科通知,我被调往新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


我在上海柴油机厂从事15年的工程师生涯,到此结束。



附1:1980年代的上海柴油机厂鸟瞰图,万匹机车间就位于图示右上部的黄浦江畔。

附2:1982年2月,获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师证书”。

后记:

1993年12月,上海柴油机厂(Shanghai Diesel Engine Works)改制为股份制上市公司,更名为“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Diesel Engine Company Limited)。2021年发动机产销突破20万台。


2022年1月10日,经过重大资产重组后,更名为“上海新动力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New Power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除致力于打造“重卡+发动机”两大产业板块协同发展外,经营范围新增了新能源电池、电机、电驱动桥等。

阅读 27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