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并未留下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著述。《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展示了一幅姿态万千的群儒图,体现了不同的理想、性格、生活实践和人生追求。孔子的言行,如滚滚江水永不止息,滋养着后人,倡导的教育理念从古代流传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仲尼之光,可谓是照耀苍穹。
跟着明师班李庆明教授品读《论语今读》已有三周时间了,要求每位学员提交感悟,一直迟迟不敢动笔。很少涉猎哲学和伦理学之类的书籍,《论语今读》读起来让我很是吃力费劲。有明师班学员分享的解读助推,结合课堂教学的实例,我也有了动笔感悟一番的冲动。
有人说,当你有任何困惑,不知道如何面对困难,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你可以看看《论语》,因为你想要的答案,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便已经告诉你了。
《创造宣言》的课堂接近尾声,我在黑板上列出一个表达公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一个管不住嘴巴的人+一个缺乏运动的人=一个肥胖的人。瞬间孩子们沸腾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热血沸腾。余晨逸举手上台,在黑板上写道:“一个反光+一个眼神=一次噩梦”,教室里立刻爆发一大片笑声。
课前进班时有一个小插曲,值日生余晨逸忘记了擦黑板,我提醒他上来补做。透过一体机的屏幕反光,我看见他拿着抹布在我脑后做鬼脸,我猛地回头瞪他:“你干什么!”他怯懦懦地退回座位,嘴里嘀嘀咕咕地抱怨:“这么凶干嘛!”。这小子是在用我列出的表达公式不动声色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教室里掌声持续不断,肆意的笑声直冲云天。这一场景让人忍俊不禁,我心里默默地为余晨逸点赞:“这小子的创造思维能力不赖,能准确捕捉到生活中的小细节,并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聪明!”
以上的教学场景正好符合《论语·述而》中阐释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观点。孔子提到:“不到学生努力想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余晨逸同学在我的“1+1=1”地范例中得到启发,再联想课前发生的小插曲,创造性地写出了“一个反光+一个眼神=一次噩梦”的精彩公式。孔子不愧是教育专家,他的教育主张都是起源于教学实际。
仲尼之光,照耀苍穹。孔子的教育理念在每一堂课时里行走,在每一次教育里生发,在每一场美好里徜徉。这一刻,我仿佛看见仲尼手持火把,徐徐向我走来,轻轻将火把传递给我,然后嘴角上扬,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