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夏花灿烂,秋天御风而来。秋光正美,教研正浓。在这个硕果累累的季节里,天星小学四年级语文组为了提升教学技能,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 ,如期扎实开展了“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教研活动。
一、活动安排
二、精彩课堂展风采
谭心愿老师执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切入点找得准,从学过的以“复姓人物名+主要事件”的课题命名方式入手,通过知识百宝箱,了解本课的主人公西门豹及其主要事件;识字环节方式多样有趣,解读文本时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交给了学习的主人——学生。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
廖学英老师执教的《扁鹊治病》一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读”这一教学方式,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去感悟、体会。首先读题目质疑,再根据自学提示读文,勾画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然后边读边思考每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完成学习单;接着齐读、抽生读、男女分角色读,理解病情变化;最后通过文章和表格对比读,读中细体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并练习简要复述故事。
激情满怀,是知识渊博的张渝敏老师上课一贯的风格。她执教的《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紧扣单元人文主题,让学生先找出“追寻”这个诗眼,第一节、第二节、最后一节都有。第一节是比喻,追求的是热切;第二节是追寻的过去的荣光,最后一节追寻的是过去的精神,是延安精神。再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韵脚,指导读出韵律感、节奏美,在读中理解、感悟,感受家国情怀、家国大义。
张利娟老师执教的《精卫填海》,整堂课有亮点有特色,重难点突出。“画星星”的方式,是有效的教学激励方式,她创设了一个生动直观的全班化为精卫“填海”的情境,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张老师语言幽默风趣,个人素养极强。
沈竹青老师执教的古诗《出塞》,基于学生已经积累了古诗学习的基础,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已学方法进行诗句的理解。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沈老师出示并声情并茂地介绍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印入脑海,征人“久未还”的痛苦无奈、“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愤慨等情感直击人心。诗人的忧国忧民、诗人对朝廷的期望,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这个抓手去激发出来了 。一个有智慧和大爱的沈老师,生动而巧妙地和主人公融合在了一起,令人肃然起敬。
谭英老师执教的《纪昌学射》一课,课堂气氛融洽和谐,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炼,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谭老师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完成学习单这一环节,力求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也为复述故事搭好了支架,降低了复述难度。
李力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语言精炼、富有趣味、蕴含深刻道理的小古文。李老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整个课堂围绕王戎的人物形象设置问题,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于是从学生口中有了善于观察、冷静分析的王戎。整堂课,学生乐读、乐思、乐学,乐在其中。
王利霞老师执教的这两首古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王老师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到好处地整合资源,将《出塞》和《凉州词》这两首诗放在一堂课上教学。通过反复地读、品味意象,并利用师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为课堂助力,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张艳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目标明确,交互性强,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个人素养。张老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提取关键信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非教无以潜心,非研无以致远”。本次教研活动为我组教师互观互学、交流研讨创造了机会,是对学习新课标、深研阅读教学策略的有力推进,不仅展示了教师的风采,更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虽前路漫漫,但我们坚信:行则将至!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努力践行,踏踏实实做个逐光的天星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