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龙华区初中历史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变革(大浪片区)研讨活动暨区教育系统雏鹰计划雏鹰一组学习活动在龙华区第二外国语学校B309多功能厅成功举办。
尧鹰一组张洪玮、郑嘉祥老师进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课异构,共同执教两节区级公开课。
本次活动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马卫东教授、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高中部教学副校长李强胜校长和龙华区初中历史教研员李红梅老师莅临指导。
活动分为课例展示、议课交流、专家讲座、活动总结等四个方面内容,区教育系统雏鹰计划雏鹰一组全体学员、龙华区谈光云卓越工作室全体成员、龙华区李红梅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全体学员、大浪片区和部分其他片区的初中历史老师共同参加此次活动,整场活动由第三实验学校陈雪萌老师主持。
课例展示
尧鹰一组学员张洪玮老师首先进行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新课讲授。
张老师以歌曲《十送红军》导入新课,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五次围剿 十送红军”、“生死攸关 伟大转折”、“雄关漫道 胜利会师”、“意义深远 精神不朽”四个环节。张老师通过小组特色名称及小组活动创造真实情境,学生身处其中积极思考,发言踊跃,课堂气氛热烈。在感悟长征精神环节中,教师巧妙地设置了长征体验活动,学生通过负重前行切身地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感悟长征精神。
本节课最后,通过学生朗诵毛主席诗歌《七律 长征》,将课堂氛围及学生情感推升至高潮,实现了从历史知识的传承、核心素养的落实到家国情怀的熏陶,厚植长征精神。
课例展示
尧鹰一组学员郑嘉祥老师进行了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新课讲授。
郑老师以“重走长征路”历史主题研学为主题,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新课伊始,郑老师用歌曲长征版《奢香夫人》导入新课,引出研学主题“长征”。本课设置三个研学任务:探长征之源、寻长征之路、思长征之魂。每个环节由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成果展示,教师适时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效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课堂。本节课,教学方式多样新颖,在“思长征之魂”这一环节,郑老师巧妙地运用现场道具,让学生以闯关的方式“重走长征路”,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课堂氛围活跃,使学生深度地感悟了长征精神。最后进行了升华,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联动,引导学生树立“走好当代长征路”的理想。
议课交流
课例展示结束后,两位老师依次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第二外国语学校丁伟老师、第三实验学校范清清老师、龙华区教科院李红梅老师依次做出点评。
丁伟老师高度评价两位老师的教学,认为两位老师在学生情感激发和学科素养培养方面表现突出。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设计长征体验活动等方式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也指出张老师通过小组特色名称、创设情境活动、朗诵诗歌等方式进行了有益地创新;郑老师进行大单元项目式学习,形式更加新颖。
范清清老师认为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课堂驾驭能力强,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感染力。该课是一堂可复制的常态课,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融合性和设计感,但在提炼课教学立意、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落地上需要加强。郑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表现形式较为新颖,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不同答案并进行提炼,真正让课堂真实发生,进行深度学习。
李红梅老师点评这两节课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两位教师课堂都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各有侧重。最后李老师提出四点建议:课件最后呈现单元目录,强化大单元整体意识;板书要有设计感,形成生成性板书,板书时遵循让学生有事可做的原则;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融合,让历史课更灵动更鲜活;教师的情感渲染可以增强,家国情怀落实稍有欠缺。
专家讲座
北京师范大学马卫东教授进行了“学与教: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专题讲座。
马教授提出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教师“重贯彻落实、轻研究”等现象,为此马教授给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议:首先,历史老师需要“学”。马教授指出教师“学”的核心是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目标本体是史学问题,没有坚实的史学功力,难以落实。同时教师要会“疑史”,没有研究就没有学习,学习是创造。其次,历史教师需要“教”。马教授认为“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历史教学要教会学习者通过证据、证据链“还原”历史。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引领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创造性充分运用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资源、使用教学方法。
活动总结
活动最后,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尧鹰一组业务导师李强胜校长对本次活动做指导总结。李校指出马教授讲座振聋发聩、高屋建瓴。本次活动两位年轻教师用心准备,为听课教师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最后李校提出一点希望,历史教学需渗透思政教育,勉励老师们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变革研究,助推龙华区初中历史教育高质量发展。
活动结束后,尧鹰一组业务导师李强胜校长带领一组学员进行活动总结,并对后期的工作进行安排。
学员活动感悟
非常感谢雏鹰一组提供的“初中历史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变革研讨活动(大浪片区)”学习机会。有幸见证了张洪玮、郑嘉祥两位同组小伙伴的同课异构现场展示。正如李校所说:张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守正”的魅力,郑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创新”的力量。这正好也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马卫东教授现场讲座《学与教: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的关键内容:每位老师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历史教科书只是课程资源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发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科各有不同,理念相融相通,“学与教”应该是值得我们老师持续思考的话题。
——刘仁路
今天聆听了两位小伙伴区同课异构公开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位老师教学设计逻辑思维清晰,问题链环环相扣,教学活动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同时与信息技术、语文、数学等学科融合,板书设计逻辑清晰干净,历史味十足。张洪伟教师的的以时间链为主线,教师主体层层引导下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从课堂中可以看到张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强,评价语言诙谐且导向性强。郑嘉祥教师的课堂融合项目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展示了学生学习的精彩,课堂立意,立行,立德。
聆听了丁伟主任、范清清主任,张红梅教研员的点评,让我对“课魂”、课堂设计落地和学习的真实发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学习到了资料的搜寻可以从“学习强国”来找;借班上课课前找机会和学生聊天,拉近距离;板书设计的架构……同时,聆听了马卫东教授和李强胜导师的分享后,更觉在教育改革大大潮中,要坚持“做自己”,把握课堂教学的本真,少一些花架子,让课堂活动更好的服务与学生的成长。
——郭艺帆
今天听了张洪玮老师和郑嘉祥老师的两节历史公开课。两位老师的课堂都是一节优秀的历史示范课,同课异构各有特点。例如张老师的课堂提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思路,教学内容层层递进;郑老师的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思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历史教研员李红梅等几位前辈的评课也让我深受启发:其一,课堂的导入可以选择学生们熟悉的歌曲或者视频;其二,课堂教学资源的寻找路径可以多样化,例如从学习强国中寻找;其三,借班上课前可以有一个热场环节,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其四,课堂教学可以进行学科融合,例如融入语文的朗诵、数学的计算;其五,在课堂的不同阶段可以有适时的音乐响起,烘托课堂氛围。其六,课堂要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利用好希沃白板。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我会继续向优秀的老师们学习,夯实教师的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李欣键
听完优秀的两位历史老师的长征之路,不禁感慨,跨学科渗透做的很棒,引发自己很多思考,值得借鉴。
历史课中有研学任务,有阅读材料,有信息技术,有数学计算,有语文的朗读,有诗歌的品读,自己也被这样的历史课堂深深吸引。老师语言轻松幽默,学生在负重体验、策略分析、情感升华上跟随老师的引导,逐步深入,从寻长征之路,探长征之源,思长征之魂,将长征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在跨学科的设计上显得意识不足,或者说切入点不够新颖,在日后的语文课堂中,学习两位老师的体验活动,故事拆分,故事讲解,任务引导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记忆点和兴趣点。
不论是哪个学科的老师,应与时俱进,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自己的角色,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广泛涉猎知识,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历史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感受到教师只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彰显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龙博
打破学科界限,开阔教学视野
11月23日,有幸聆听了张老师和郑老师的历史课堂,感受到波澜壮阔的长征精神,见证了老师们高超的教学水平,不免觉得与有荣焉,与这样优秀的伙伴同在雏鹰一组,今后有机会继续向大家学习,真好!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对历史课堂的构建无比好奇,两位老师同课异构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各具特色,充满了历史逻辑与家国情怀,尤其是使用道具引导学生在课上体验长征艰难的环节,令人印象特别深刻,学生在体验之中深化了对历史的理解。这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课堂,小学生可能更需要这样一些充满体验感、设计感的活动,于活动中涵养能力。
课后的讲座及交流进一步提醒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思考教,更要思考学,如何学、学习哪些内容,各个学科略有不同,但亘古不变的是,“学”是“教”的不竭源泉,正如李校总结时所说,踏实教学、做自己最为难得!感谢有这样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王雪晶
拨开云雾 探寻真我
初冬的早晨,在龙华区初中历史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变革研讨活动(大浪片区)中,观摩学习了雏鹰一组小伙伴张洪玮老师和郑嘉祥老师针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进行的同课异构。
两位导师基于真实的情境,落脚立德树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亮点十足,切实实践了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一、让学生学习真实的发生。郑老师的课以研学活动为背景,主张任务驱动式学习,让孩子们“探长征之源”“寻长征之路”“思长征之魂”,主动的梳理长征行进路线、回顾遵义会议、发掘长征精神,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二、渗透课程思政。张老师和郑老师都让孩子们“重走长征路”并且分享了长征故事,逐步的深入了解让孩子们体会到老一辈的牺牲和付出,课堂气氛变得凝重起来。尤其在孩子的分享“中国有我”中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的爱国热情高涨,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效果。
更宝贵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马卫东教授的专题讲座《学与教: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解开了很多年轻教师的困惑。
一、每个老师必须学会做自己。教育教学应该是百花齐放的,虽然“一堂好课”好像有一个较为普适的模板和标准,但落实到每个不同的个体上,不一定能完全对应教育的变革会带来整体的进步,但“拿来主义”和完全的照葫芦画瓢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风格,教师最重要的是“做自己”,琢磨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线。
二、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琢磨“怎么教”,这固然是对的。但是我们的底层逻辑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研究,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才能和学生保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教师—学生单向传输的事情。在致力于“启迪”和“开发”学生的同时,教师也需要韬光养晦,让自己获得真实的进步和提升。
——詹丽蓉
今天我有幸参与了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同课异构,向两位雏鹰的小伙伴们学习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这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第一次参与历史学科的教研活动,收获颇多。
张洪玮老师像讲故事一样用清晰的时间线引领我们一步步了解长征的历程。在课堂的逻辑上,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觉得自愧不如。整节课师生之间和谐有爱的互动让我深受启发。
郑嘉祥老师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这段历史。他的课堂设计很有趣味性,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做到了基于真实情境的板块式教学,让我更觉得未来的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从专家们的点评中我也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比如怎么在“学习强国”上查找资料,怎么设计板书更加合理,怎么用史学思维统摄全局,以更高的站位去俯瞰我的语文教学,字字珠玑,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教育一定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的,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课标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用更广阔的视野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魏钰珈
很荣幸能够在本次历史教研中作为雏鹰学员代表与郑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导师李强胜老师说过:一个教师的根本在于立足课堂,而同课异构就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法宝。本次教研活动与众多大咖和小伙伴一起钻研教学、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而又宝贵的经历。
本次活动还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马卫东教授做历史教学中的“教与学”专题讲座。讲座中马教授多次强调学科素养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任何一门学科教育首先是学科,而后才能教育,教育的过程与方式要建立在基本学科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马教授还指出不要沉迷于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概念之中,要回归核心素养回归学科知识,真正构建出一套以扎实学科功底为基础的自己独特的的教学方式。
教学与研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感谢雏鹰一组在詹书记和李校长的带领下举行的各种丰富的活动,帮助雏鹰成长、成材。
——张洪玮
非常开心在此次历史区教研和尧鹰一组的学习活动中能与张老师一同进行同课异构。这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与众多优秀的小伙伴一同学习,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
我想从三个“立”角度来说一说我对此次公开课的设计与构思。
首先是立意。在思考如何设计这节课时,我想到了当时听到向浩老师带来的一场精彩的讲座。在那次的讲座中,我对教学要创设情境和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浩老师强调要将传授给学生的惰性知识转变为学生能够提取和运用的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的目的。所以这次公开课就尝试了采用研学为情境,并通过设计研学这一大任务,下设许多小任务构成任务链,层层递进,通过学生不断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形成素养的目的。
其次是,立形。明确了任务和情境,在其中设计怎样的活动,用来达成目标,是我接下来思考的首要问题。范清清主任常常和我说,“要让课程设计落地,让学习真实发生”,所以我认为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得,并真正能够投入其中。所以就设计了计算长征长度、体验长征负重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体验式学习中感受到历史的深度与厚度,让学生不在感受到历史的割裂感,而是感受到历史与现实连接的魅力。
最后是立德。在这一课设计中,“长征精神”便是这一课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弘扬家国情怀和凸显历史学科立德树人功能的重要突破口。对于长征精神我首先思考的不是“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将九十年前的历史事件与当今社会时代相连接,通过提出“新时代的长征路”之问,促使学生思考在新时代如何弘扬长征精神,要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时代价值。
在此次活动中还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马卫东教授带来了《学与教: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讲座,从教育的本质向老师们讲解了从教师自身出发该如何提升自我,又该从哪些角度提升,听后受益匪浅,深感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非常感谢龙华教育给我们提供的种种机会,感谢尧鹰一组在詹书记与李校长的带领下为我们提供的学习实践机会!
——郑嘉祥
编辑:郑嘉祥
初审:李强胜
终审:詹星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