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信息技术背景下“四段式”内驱力课堂教学模式实践阶段成果汇报课纪实

创建于2023-11-25
阅读 2829

         

目标导学   合作研学

点拨促学   检测成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农安教育“586”实践计划和“五五行动”年度部署,按照县教师进修学校关于开展基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总体要求,我校不断开展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四段式”内驱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采取“1246+”的推进策略,让“四段式”内驱力课堂教学模式落地生根。为检验“四段式”内驱力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成效,构建高效课堂,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于11月23日,召开农安四中信息技术背景下“四段式”内驱力课堂教学模式实践阶段成果汇报课活动。

第一篇章:地理学科模式框架

  初中地理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地理素质,让学生学会如何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基于以上内容,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导学、问题教学、情境学习、检测反馈”。深刻把握教与学、学与思的关系,树立“教为学服务”、“思为学之本”的基本理念。这也符合我校——“目标导学,合作研学,点拨促学、检验成学”的“四段式”内驱力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篇章:地理汇报课展示

课例一:《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地理组教师程艳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七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程艳老师的展示课——《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以猜字解释含义的形式导入本课。

目标导学

       设置情境假设学生作为部落首领,会如何带领部落族人选址,引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从分布情况、形态、民居风格等方面探讨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合作研学

       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书上将重点知识做好标注。

  点拨促学

       用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做总结,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总结能力。检测成学。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节课采用猜字的形式导入,以不同的聚落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对聚落进行分类。引导学生从聚落的分布、形态、民居风格等方面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后启发学生要保护传统聚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较好,语言组织能力较强。课后总结部分以板书的形式强调重点会更好。

课例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地理组教师刘跃老师为大家展示了八年级地理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刘跃老师的展示课——《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以视频导入,充分展示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学生被深深的吸引,认真观看。

目标导学

       课堂中,刘跃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探究,代表汇报的形式,学习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知识点。在学习了重点知识的基础上也通过自主读图锻炼了地理实践力。

合作研学

       点拨促学

        针对重点内容学生能够认真准确的在书上做好标注。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干旱”这一问题,刘老师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地形两方面重点分析,引导学生激烈讨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农业方面,刘老师引导学生从贺兰山东西两边具体分析西北地区畜牧业的特点。

       学生积极分析踊跃回答西北地区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

       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内容做总结。师生共同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做练习题巩固新知。检测成学。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课前利用视频和图片导入,让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个初步感受。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我校“四段式”内驱力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整节课学生气氛活跃,讨论积极,有效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但由于学生紧张,课堂学生发言声音较小,课堂检测时在明确一下规则,规范一点就更好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本次的教研活动不仅仅为授课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又为观课教师交流研讨创造了机会,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升的目的!

撰稿:程艳

审核:农安四中编辑部

阅读 282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