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雪花莲》
你可知道我是谁,怎么活着?你知道
什么是绝望;那么
冬天对你应该有意义。
我并不期望存活,
大地压制我。我不期望
再次醒来,感觉
我的身体在潮湿的泥土里
能够再次回应,记起
这么久以后如何再次盛开
在初春时节
寒冷的光里——害怕,是的,但又一次在你们中间
哭喊着是的冒快乐之险
在新世界的狂风里。
摘自《月光的合金》
读书心得: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露易丝格吕克著有13部诗集,其中第六部诗集《野鸢尾》获得了普利策奖,被诗人柳向阳翻译后收录在《月光的合金》中。步入诗歌世界以来,格吕克以面具声音蜚声英美诗坛。在《野鸢尾》中,就存在着一种常被我们忽视的声音——植物之声。诗人赋予了植物相当的主体地位,让它们自由表达,展现自己的高洁的品质与精神。
以《雪花莲》一诗为例,诗中的雪花莲历经万难却仍然坚韧乐观。在经历了严冬的考验后,雪花莲复苏了,它似乎在向同伴诉说自己劫后余生的喜悦。紧接着,它又讲述了这场冒险最绝望的部分,即赖以生存的大地都对其进行“压制”,令它绝望到了不想回忆起如何开花的地步。然而接下来,雪花莲展示了它的坚韧乐观,即使害怕也要在春寒料峭中再次绽放,于它而言,即便有狂风,这也是“冒快乐之险”。这“狂风”与雪莱《西风颂》中的“西风”可谓异曲同工,既带来挑战,也带来希望,巧妙映衬了雪花莲的勇敢与韧劲,也恰似人生的起起伏伏。
雪花莲,花如其名,有着忍耐严冬期待春天的习性,在欧洲素有报春花之名,象征希望和生命的开始。然而从它的叙述中可知,虽寓意美好,但它的生命却并非一帆风顺。如欲在积雪融化时成功开花,便要扛得住漫漫冬天的寒冷以及在寒冷中等待的绝望,挺过这种绝望是其继续存活的必要前提。
中西方的诗歌中都不乏品性高洁的植物,梅兰竹菊至今也被认可为四君子。中西方的美学在此刻碰撞、交融,擦出绚丽的火花。无论是以植物为意象,还是直接赋予植物言说者身份,诗人都是借此宣扬优秀的品质与精神,鼓励身逢绝境的迷茫者。诗人在诗歌中用冷静而克制的笔锋向我们发出温柔的教导,那就是即使遭遇不幸,也不要轻言放弃;不幸并非人生尽头,绝处逢生也未为不可。也恰是在此意义层面,格吕克似在不经意间释放出意外的暖意,成为评论家所说的冷峻而温情的古典主义诗人。正如瑞典文学院对她的评价,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推荐人:高一年级英语组曹敏
文稿与图片 | 曹 敏
编辑 | 曹 敏
审核 | 杨 婷 南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