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魅力

豆豆
创建于2023-01-12
阅读 78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听到要写关于文学的文章,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去家中那个顶天立地的大书架旁巡视一番,从仰望到俯视,便找到了要写的书籍。

提到文学,我首先便想到了《夜莺与玫瑰》,虽然这是一本童话书,但于我来说,“文学界不能没有王尔德的童话,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往简单的说,这本书能让我那人到中年、阅书无数的老父亲老泪纵横,往复杂的说,那就要再另起一个段落了。

这本童话之所以可贵,首先就是因为它的内含极为单纯,纵观全书,可总结为,爱与悲悯,而它的魅力所在,便是让读者一眼看下去,就产生了一种同情感。比如,在《少年王》这篇故事里,少年的王做了三个梦,三个可怕的恶梦,然而,仔细一想,这三个梦都是现实,他只是下令要一件王袍,一支权杖与一顶王冠,就导致了痛苦的手在悲惨的织布机上昼夜劳作;就导致了本应代表纯洁无瑕的珍珠心中充满了死亡。红宝石与蓝宝石,本是王权与激情的象征,但换个角度来说,凝成这红蓝宝石的,是无数劳工的血与泪。年少的王也从这里明白了,什么叫作“欲得王冠者,必先承其重”。他也明白了,自己现在这种脆弱的,轻浮的脖颈,难以承受王权的重压。因此,在第二日加冕之时,他拒绝了那些美仑美奂的王袍、权杖与王冠,披上了牧羊衣,拿起了牧羊杖,因为他明白,以他现在虚弱的脖颈,如果享用那些珠光宝气的衣物,带来的只会是剥削,他目前所能承担的,也只有荆棘王冠与牧羊杖。最后,在礼拜堂中,他的王冠开出了红过宝石的玫瑰,牧羊杖上开出了白过珍珠的百合。而在原文中,并没有出现一次“王权”或“责任”这样的词,却表现出了这样的意味。作者构想了如此简单的故事,却让人潸然泪下。文中没有“爱”与“悲悯”这样的用语,但全文的核心就是这样。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所谓文学,不在于立意有多深刻,故事有多复杂,而是在于要在文中注入自己的美,要爱自己所写的文章,如此一来,简单的故事也变得令人动容了。

比起王尔德这种激烈的情感,溢于言表的感性,梁实秋让我惊叹的,就是他幽默而充满学识的理性。

且不说他单纯为了戏谑而写的作品,如《不亦快哉》,单说他认真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幽默与学识,以下是我摘取的一小段。“同学们一出校门,便各奔前程。因修习的科目不同,活动的范围自异。风云际会,拖青纡紫者有之;踵武陶朱,腰缠万贯者有之;有一技之长,出人头地者有之;而座拥皋比,以至于吃不饱饿不死者亦有之。”这段话中,无非就是写同学们毕业后各自择业,但其用典之多、之深、之偏,令我大受震撼。我自诩博学,看到“拖青纡紫”时还自喜:我知道这是当官的意思,看到“踵武陶朱”时,已有些局促:我知道这是两位富商之名,但已是我的知识边界,而“座拥皋比”竟是作老师的意思,“皋比”指的是虎皮,而古代都是坐在虎皮上讲课。用典故套着典故,此等文学水平,令我大感自己就是只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而且,梁实秋文章的幽默也体现在此:只是写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却用了谁也不明白的典故。杀鸡用牛刀,有意思。对于文学,我从梁实秋的文章中就一个感受——作家真难当!要博古通今,方能写出这一类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同时,有的作品既有王尔德一般的感性之美,又有梁实秋的理性之美,那就是一部令我崇拜地五体投地的作品——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在我眼中,它本身就是闪耀在文学界的一颗明星。他的选材是人尽皆知的事物,他的切入点却是人们从未想过的道路,比如拜占庭的陷落,在茨威格笔下写出了一种英雄史诗般的感觉。尤其是城墙上那一个被遗忘的小门,硬是写出了一种英雄因一个荒谬的失误而死去的悲剧之美。再如写亨德尔的《弥撒亚》,他先是写了亨德尔用意志战胜了瘫痪的故事,而后再写他创作《弥撒亚》的故事,把亨德尔塑造成了一位传奇的英雄,一位依靠自己的意志创造了奇迹,虽无人认可,但他并不放弃,而是造就了一个更大的奇迹,一个世界都为之震动的奇迹的英雄。要写出这样的作品,一方面,他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知道事件中绝大多数细节,另一方面,他也要有让人共鸣的感性,不仅要塑造一个英雄,还要让读者同他一起崇拜这位英雄。

总结来说关于文学之美,我认为一是感情之美:就是要写自己所真爱的东西,方有真情实感,倾情投入,引发读者的共鸣;二是理性之美:要有足够的学识,视通四野,穿越古今,才能理性深刻,引发读者的思考。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陈瑞泽初三作谭老师修改)

阅读 78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