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携手共奋进,匠心筑梦展风采——师徒结对同上一节课展示

用户12449178
创建于2023-11-24
阅读 5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携手同行,倾囊相授,切磋琢磨。为加强“海新小学”建设,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引,促进年轻教师快速发展,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更上新台阶,海新小学语文组开展了“师徒携手共奋进,匠心筑梦展风采”——师徒结对同上一节课活动。

师傅:马琳琳

徒弟:蒋妍威

  •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师傅说课展示:

  这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单元。从教材选文来看,基本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但从读写训练要素来看,学习内容更符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的定位。这个单元需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理解诗文诞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

       课文《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原作《少年中国说》的节选,原文有13个自然段三千七百多字,课文仅仅是第十自然段中的一部分,根据内容层次,重新分为了三个自然段。特别适合通过朗读来解读文本。

  无论是教师解读课文还是课堂上学生学习课文,都要交代这只是节选原文的一小部分内容,因为课文是以“故”一词开头的,“故”在这里是因此、所以的意思。在“故”之前,作者对比了“老朽”与“少年”的不同气象和担当,顺势就有了“故”后面的议论、想象和强烈的抒怀。

       课文第一自然段,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开篇,紧接着是一大段酣畅淋漓的排比句式,论述了少年对于创造一个新兴中国的无比重要性。这一段语言形式简单,意思浅白,几乎没有文言文的痕迹。第二自然段全部是四字一句,而且押韵,比喻、排比手法运用自如,读起来气势如虹,呈现的艺术形象多姿多彩,且都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即使不能完全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也能通过节奏、音韵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情感和精神力量。最后一段,正好依托上一段的情感氛围,借着已经昂扬的气势,将情绪情感推到高潮、顶峰,如振臂高呼,快意抒发,“美哉……”“壮哉……”,将对少年中国的向往和中国少年的赞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三个自然段中,第二自然段运用的是文言句式,四字一句,写了“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等七种充满生机和力量的事物形象,语意十分凝练,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时,除了鼓励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抓住事物形象想象画面情景,或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加深理解。


       整节课的教学不需要过多的解读,学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后,通过朗读就能理解作者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忱期盼。

徒弟展示课

[教学目标]

1.认识,读会“一泻汪洋、鳞爪飞扬、百兽震惶、奇花初胎、地履其黄、美哉”6个词语并会写“泻、潜、试、胎、皇、履、疆”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3.通过多媒体来理解和感知课文。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6.诵读课文,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及象征手法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7.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3.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3.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一首示儿表现了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的统一之盼;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两句诗直接道出了国家衰败的根源也表达了诗人林升的忧国之思;

     “我劝天宫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个劝字表达了诗人龚自珍的兴国之策;

     在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从不缺少爱国人士,但由于当时的执政者的腐败与无能,我们才一次次遭受侵略与屈辱,所以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要自强,身为少年的你们要自强,少年强则国强(引导学生说)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位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看看他想对我们说什么?板书:少年中国说(节选)(齐读)

  师补充资料:该文是在1900年,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至日本时所创作的。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请同学们看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

解释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表示议论,表示作者的见解和观点,比如我们要写议论老师的文章那就是《师说》,要议论马就是《马说》等......

二、朗读课文

1.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难读的词语)

2. 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认识“潜”注意字音和笔顺,让学生组词加深正确读音印象“疆”字讲解。 再齐读课文

3. 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当时的中国落后,中国的土地被列国分割,所以这些强盗才说我们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不管是谁都何以在三天之内把中国消灭掉,但是梁启超不这么认为,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谁来读一下?)

师:那少年怎么样国家才能变好呢?(出示课件)大家来读一读。

        师:读完之后我们发现了少年智则国智,原来少年的某一特性能导致国的某一特性,下面请同学们画一画少年和国之间的相同特性。

        师:那这些特性他们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呢?

  我们来看,智富强是物质方面的,独立、自由、进步这是精神方面的,胜于欧洲、雄与地球这是立足于世界的。后面的这一特性是要在前面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这一步的,这个层次关系是一步一步递进的层次关系(排比修辞使句式整齐,有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

       小练笔:少年(  )则国(   )

       师生配合读,分组读,男女生读(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这是作者提出的希望,那作者眼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呢?

三、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读完之后拿起笔来画一画作者眼中的中国是象征着什么事物?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的?

       你能结合课下注释,先去简单的理解理解这些象征的事务。师生交流:指名生说象征意义,教师补充象征事物的意义。

       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3.分析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四海,来日方长。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纵看我们有千年历史,横看我们有广大国土,往后的日子还很长,将来要做的事一定会成功)带着骄傲感再读第二段。

四、作业布置:

      1.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2.尝试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和现代文有区别,有些字很生僻,孩子们相隔太远,虽然做了相关的介绍,但是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学生 对于真正理解本文还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在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我还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解决问题。

 课后我发现自己仍有好多不足之处:

       1.上课的教姿太严肃,没有亲和力。

       2.问学生问题时,方法太过直接,没有引导。

       3.教学过程中口语太多。

       在以后备课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我的问题以及这种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让学生通过学习直接抓住文章精髓,完成学习目标。

编辑:蒋妍威


初审:郑辑姝


复审:任柏谕


终审:邢颖

阅读 5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