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冬季的到来
天气日渐寒冷
人体抵抗力下降
各种传染病也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秋冬季校园常见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肺炎支原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诺如病毒感染等
正处传染病高发季节
这些传染病有哪些症状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具有发病率高、传播快、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
主要症状: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40℃,发热前常有畏寒、寒战、多伴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肺炎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病原体,肺炎支原体是其中一种。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不一定会引起肺炎,只有肺炎支原体侵入下呼吸道,才可能出现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直接接触传播。
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轻者可不发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致肺炎、肺实变、胸腔积液、坏死性肺炎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主要症状:咽干、咽痛、咳嗽、发热、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
水痘
水痘具有高度传染性,未得过水痘也未接种水痘疫苗者易被感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发热、瘙痒。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手足口病常表现为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胀为具体特征。起病较急,有发热、寒意、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著肿大。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感染在秋冬季呈高发态势,具有传染性强、全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其传播途径多样,吃、喝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水和接触病例及其呕吐物都可能中招。中招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
如何预防传染病
1.接种疫苗
接种流感、新冠、肺炎、水痘等疫苗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可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率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讲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3.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均衡营养,充足休息,适量运动,保持自身免疫力。
4.多通风,少聚集
勤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在秋冬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密闭场所,去时建议佩戴口罩。
5.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疾病传播
出现感染症状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避免带病上课;外出或接触他人时佩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若出现病情加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学校传染病防治须知
学校应该做什么?
一、“检”:开展晨检,发现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时,督促就诊治疗,排除传染病;
二、“追”:追查因病缺勤学生的病因;
三、“报”:发现疑似传染病疫情报告辖区疾控中心;
四、“拒”:患病学生在传染期不得带病上课;
五、“洁”:日常清洁和消毒;
六、“宣”:开展疾病防治知识宣传。
学生应该做什么?
一、“防”: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尤其手部卫生;
二、“报”:出现身体不舒服,立即告诉老师和家长;
三、“养”:患病后居家/住院治疗,避免带病上课。
家长应该做什么?
一、“防”:与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尤其手部卫生;带孩子及时接种疫苗;
二、“查”: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时,尤其家中或孩子玩伴中出现类似症状时,及时就诊治疗,排除传染病;
三、“报”:因病缺勤及患病原因报告班主任;
四、“养”:让患者居家/住院治疗,避免带病上课。
让我们科学预防传染
严格落实防护措施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共建健康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