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教学有效性,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探索“三新”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口泉中学于本周五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课堂展示,共同研讨课堂教学。
首先是大同市教研员张士彩老师和口泉中学高二数学组张华老师就《数列的概念》进行同课异构。
张士彩老师在课堂开始先让学生研读课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待学生对数列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之后,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对数列概念的理解更深一步。之后带领学生以5个实例展开对本节课内容的探究,内容精炼,各种知识之间环环相扣,通过构建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引出数列的表示方法,及通项公式这一概念,进而引出求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
整个过程对于知识的引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发展了学生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并对学生研究数列做出了示范,学生全程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
张华老师对于本节课采用了情境导入的方式,将天文与数列相结合,引出数列概念的定义。
之后同样以几个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从函数的角度探究数列,引出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并类比函数的表示方法,得出了数列的三种表示方法。张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全程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以几个基础的数列模型为例,逐步深入,讲解如何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高一年级的教学主题是《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由大同市教研员张士彩老师和口泉中学高一数学组张昳老师共同执教。
张士彩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板书工整、语言清晰、循循善诱,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知识应用的能力为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深入研究教材,注重前后知识衔接,将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进行对比,指导学生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从图象中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同时注重内容的流畅性,突出重难点,在讲述对数函数的定点时,将真数部分这一重点贯穿整个课堂,为之后求解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做了铺垫。
张昳老师基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要求,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类比之前研究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去探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小组讨论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通过直观性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张老师对于学生们不同的想法,因势利导,逐一分析。同时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遵循“做中学”理论,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再经过抽象和概括,发展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让学生上台板演解题过程,并进行点评。
同课异构环节结束后,首先由三位授课教师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自评。
张士彩老师主要是以学教评一体化的思想设计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方法,再到教学评价。张老师对于《数列的概念》这节课,以三个具体目标出发,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与函数的关系,以及数列的三种表示方法。在引出数列通项公式这一概念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反向思维,先给出通项公式,引导学生写出几项,待学生熟练之后,再引导学生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讲《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时候,张士彩老师主要强调了作图的方法,为之后讲解对于复杂的解析式求图像做铺垫。并且张老师还特别强调对于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学习,要从图像中能分析出性质,并且也要能通过性质得出函数的图像。
张华老师的教学思路是通过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列有初步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对几个常见的数列去求通项公式,待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再给出更有难度的数列,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在讲解数列图像的时候所用时间较多。
张昳老师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回顾之前所学的与函数有关的知识,类比前面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方法,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出本节课所学知识。但学生讨论所用时间较多,本节课未涉及到对于对数类函数的作图方法。
天津市滨海新区教研员程连敏老师既肯定了三位老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和课堂上的教学亮点,又强调了“以生为本”的思想,提倡要善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直观的学习。并且要注意多与学生沟通,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进而保证高效的课堂。
高二年级的两位老师根据学情选择不同的课堂导入,设置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并能类比函数的研究过程,得到研究数列的方法。同时也建议教师们多使用数学软件,让学生通过动态图象去提升直观想象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深度解读教材,分析教材,这样备出的课才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
王高翔副校长提出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背景下,数学教学最应该思考数学内容本身和学生认知,根据数学新课程基本理念,从数学本身的整体性和大单元之间的联系,去思考如何设计教学,探究数学学科的整体结构和体系,聚焦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对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整体提升各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具有实质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