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朗诵
第二遍朗诵(最新)
诗歌分析
排练过程:11月12日晚上,找好模仿训练的视频,开始分词进行跟读训练,在对手势语和互动进行调整,大概跟读了五六遍找到了初步的情感状态;11月13日下午,在进行排列,适当的分析两人的朗读状态,在讨论过程中因为手势语的安排发生了冲突,但是很快便调整好继续练习,整个朗读已经有了雏形;11月14日,根据前几天录的视频,再仔细调整,寻找不足之处进行修改。最后按七大要素以及个人在朗诵练习中产生的理解对诗歌进行全方面分析。
临场反应:
临场发挥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在看了拍摄的视频之后,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的不足,我挑了几个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来进行阐述:
①“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读的有点快,没有停顿,可以读的再欢快点,读出画面感,现场感觉没有之前彩排时那么好,对这句的发挥不是太满意。“蓬蒿”是一个转折点,但没有完全读出语调的变化,还可以读的在久一点,给人回忆感,形成戏剧态。
②“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没有读出悲凉感,语速应该放缓,应该将语速变慢
,“苦水”应该低沉。
③“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这四个词语应该逐层递进,语气逐渐扬读,带有坚定和希望之感。“温暖”“坚固”没有读出刚柔并济。
④“运在手掌”应该重读,“寄予爱和一切希望”没有拖读重音,没有给人留下遐想,情绪表达不够到位。
⑤“那里”第一次读和第二次读之间的间隔没有处理好,两次语气没有没有变化 应该读出重读轻读。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自己在表演过程中的一些优点,朗读声音大,有感情的变化,有些地方比彩排时还要好,比如说“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读出来希望感和轻柔感,这一句的感觉抓的比以往要好;“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这句话情感处理恰当,读出了悲凉的感情,语调变低,“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中国”二字重音处理恰当,有自豪激动的语气。
同学互评:
①同学A:要大胆表现情感,认为可以多添加一些肢体动作,语言配上手势语,表演会更有画面感。
②同学B: 认为缺少和观众的互动,不敢与观众眼神交流,可以多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这样会更有交流感,引起观众共鸣。
③同学C: 认为在朗诵过程中可以更加自然,在情感的处理上不要太粗糙,可以更加细腻,在节奏和重音以及句调的处理上应该更进一步。
优点与创新点:
我们在浏览许多朗诵视频之后,对诗歌进行了仔细分析和了解,在朗诵过程中添加了一些细节,同时也保留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小组的朗诵感觉不一样,其中,对比比较明显的就是以下几点:
①我们组没有过多的形式变化,采用的是分读和齐读的方法,更注重于情感的表现,在“只有那遥远的一角依然完整”中将“只有那”拖长读,把“一角”扬读,“依然完整”低读,整句话的语调是低沉,有明显的对比,成功处理了情感的变化。
②在最后一句话“那里,永恒的中国”我们不同于模仿视频的语调高扬,而选择了低沉,同时我们的目光语是坚定的,我们认为这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沉重的爱,情感应该是沉重的,语调应该比较低,同时,在此处朗读时,我们添加了自己的手势动作,将手贴在胸口,表达了心中对伟大祖国的爱。
缺憾:
由于临场的表现,有些地方相较于彩排时存在了些许缺憾:
①朗诵的过程中,文章读的还不是特别有感情,情感表达不够到位,没有完全将自己带入到文章中去,读出的感情不是很丰富,有点简单,句子朗读没有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
②其次,与搭档的动作配合设计并不是特别多,状态不是特别好,在读到最后一句“那里,永恒的中国”时,原本设计的是一人读一次“那里”但由于紧张,搭档出现了抢读的状况,我也顿了一下,发挥的不是很好。
努力方向:
要多加提升自己的临场反应能力,练习自己的身姿语,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多多上台表演,练练台风,并且可以多听一听名家朗诵,找一找朗诵的感觉,把自己更好的融入到诗中去,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歌,同时双方要加强配合,把诗歌练习的更加熟练。
注:
①刚柔并济:其本质就是重读的区别,重读又有柔读重音和轻读重音的分类。
②语调:句调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语调可分为句末语调和整句语调两种类型。一句话的高低升降常常表现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句末如果是语气词或轻声字,就表现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一般可分为平、升、降、曲四类。
③戏剧态:就是将文字转化为口头语的三大心理技巧之一。对象感的一个分类。对象感又分为戏剧态和交流态,所谓戏剧态,又叫表演态,就是虚拟环境,想象自己处在作品环境中去朗诵。
④刚柔对比:是指通过对拍摄对象本身特质的挖掘和强化来突出“刚的一面”或“柔的一面”达到强化自身特点的目的。
⑤扬读:指句末语调明显上升,但又很快下降的朗读语气。
借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