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菇”事
云幼中二班课程故事

鸥鸥
创建于2023-11-24
阅读 49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课程缘起。

        午餐时,孩子们正在进餐,小种突然说:今天又吃到蘑菇了。熊翊弢:是蘑菇汤。餐后散步时,个别幼儿还在延续蘑菇话题,崔珞:今天的蘑菇不一样,是白色的。王佳怡:上次是黑色的,三角形的。我意识到孩子们可能对蘑菇产生了兴趣,如何让个别幼儿的兴趣点引发其他幼儿的兴趣,值不值得大家一起探究呐?我带着疑问决定组织一次讨论,大家聊一聊蘑菇的话题。

二、了解蘑菇

        早上,皓琪拎着塑料袋找到我:“老师,这是我找到的蘑菇”。新鲜的蘑菇引起孩子们的围观。

      

1.蘑菇种在哪里。

       了解蘑菇的特点后,孩子们又产生新的疑问:蘑菇种在哪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与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在交流中产生新的问题:蘑菇长在哪里?我和幼儿一起上网查阅蘑菇的生长资料,了解到蘑菇喜欢潮湿避光,大自然中蘑菇喜欢长在腐木,落叶堆等地方,人工培育的蘑菇长在营养包里。大部分的孩子产生“种蘑菇”的想法。在对儿童发展价值分析后我决定顺应幼儿兴趣,网购蘑菇营养包。

三、种植蘑菇。

        1. 寻找适合蘑菇种植的地方。出示购买回来的菌包,孩子们急切地练习湿毛巾覆盖蘑菇包,使用喷壶喷水等种植办法。

  新问题又产生了:菌包放在哪里种植

        几名的幼儿结伴出行,在教室外面寻找避光、阴凉的地方。他们找到三个地方:水池底下、户外阅读区的桌子下和植物架,由于种植蘑菇需要避光,所以植物架淘汰,其他两个地方可以。

  在讨论谁来种植蘑菇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手了。最后通过举手表決,按照学号顺序,武弈彤第一个领到任务立刻将旧毛巾打湿包裹菌包放入水桶里,并将菌包放在水池下和桌子下,最后在时间卡上记录时间。

2、出现菇蝇。

     

3、长出许多菇芽。

        在菌包培养第七天的时候,佳怡发现菌包里面长了很多白色菇芽。

4、长出蘑菇。

       在剪开十字口后的第6天,值日生解邦柠拿掉毛巾,观察菇芽的生长,发现菌包“发霉”了。追随幼儿,敏锐地抓住生活契机,将其兴趣转化为教育的发展点,当幼儿发现“蘑菇霉了”的时候,作为引导者,我没有急于答应,而是让其持续观察,耐心等待,让他们在真实的学习与发展是靠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达成的。

5、蘑菇生长。

        三周过去了,水池底下的蘑菇己经长出大颗蘑菇,图书角桌子下面的菌包却没有长菌丝。午问散步时,孩子们一起观察了蘑菇的生长情况。

  大家一起总结讨论结果把桌子底下的菌包搬到水池底下,并给每一个菌包编号:原水池下面菌包为1号、原桌子底下菌包为2号,新菌包为3号,这样做便于孩子们的观察记录。由于每个菌包已经编号,孩子们更换之前的植物观察记录本,将每天的蘑菇生长情况通过表征画的方式记录。

四、采蘑菇。

        在种植蘑菇第28天,孩子们发现蘑菇已经长成手心大小了,生长速度也慢了,讨论后我们决定采摘蘑菇。可是怎么摘呐?有了上次开菌包的经验,尝试用剪刀剪,发现蘑菇不容易剪下来。有生活经验的孩子提议用手掰,尝试后发现容易多了,于是他们将一号和三号长出来的大蘑菇朵掰下来。

五、 品尝蘑菇。

       最后大家举手表决:烤蘑菇16人,蘑菇汤7人,炸着吃5人。第一次做烤蘑菇经验是匮乏的,他们商量询问大厨如何制作烤蘑菇,值日生汪雅欣去询问大厨,带回来孜然、油和盐。按照大厨教的办法,他俩一个倒油,一个放盐,配合地井然有序。等待40分钟后,美味的烤蘑菇就出炉了。 在午餐的时候,孩子们吃到自己种植蘑菇。


感悟与反思:

        在我们的“菇”事的课程故事中,教师始终作为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追随幼儿的兴趣,敏锐地抓住幼儿的学习契机,和幼儿一起实施课程,共同收获经验的成长,在此期间,幼儿始终作为课程的主导者,寻找适合蘑菇生长的地方、消灭菇蝇、采摘蘑菇等活动中,我始终追随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在合适的时机加以支持。在课程故事实施到结束,我发现幼儿是有能力学习者,始终关注幼儿在学习中自主性和持续性,将课程回归生活,回归到幼儿本真,这也是“教育即生活”理论的体现。

阅读 49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