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是汪曾祺于1984年5月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写昆明的雨及雨季特定的人物、景,将昆明的雨写得“有趣”“有味”“有情”,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来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思念。
以诗动情
雨是寻常之物,却在文人的诗作中营造着不同的意境,传递着不同的情感。知时节的雨给人希望,沾衣欲湿杏花雨给人温暖,风吹雨给人冷寂。廖老师带着同学们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走进汪曾祺的《昆明的雨》。
以读促学
朗读是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廖老师设计的朗读环节非常精彩,链接背景,层层深入,有个人读、齐读、学生初读、再读的方式去感悟雨之特点及雨之韵味,特别是设计的创读环节,感悟“雨”之秘密,让人眼前一亮,耐人寻味,阵阵朗读声中为本篇文章增添了一种意蕴。
以境促情
上课当天晴空万里,廖老师设计了寻美的环节,给学生创造一种恬淡而悠远的氛围,为后文学生深入文本蓄力。学生在富有诗意的情境中,去学习凝聚着深情的文字,去感悟昆明雨季的美好。这种“以境触情”地教学方式与廖老师“以诗入文”地行文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廖老师擅于造境,文章围绕“昆明的雨”的话题娓娓道来借画、菌、果、花、树等,极具画面美。廖老师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铺路,授学生以渔,指导他们学会如何用朴素的文字将画面描写生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画图法,让抽象的内容“可见”;2、朗读法,引人联想;3、圈点勾画,培养学习能力。随后,她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写的“庆云的雨(片段)”的小短文,展现出一位拥有深厚文字功底的好老师。
聚思共议
课后,文科组老师齐聚一堂,齐心聚思探真知,践行我校一直在倡导的语文课要做到“一课一得”,甚至是“一课多得”,将本堂课上得有趣、有味、有情!
文稿:曾玉莹
图片:曾玉莹、曾丽华
审核:廖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