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好的怎么就抑郁了?

韩敏-心理咨询师
创建于2023-11-23
阅读 101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很多家长和我反馈,孩子不听话,不写作业,也不和我沟通,是不是抑郁了?

确实现在青少年会出现一些厌学、早恋、叛逆等问题,所以能理解父母的担心和焦虑。


孩子患上抑郁症的原因主要有几点: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郁症,抑郁症的发生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性格也有一定的遗传性;

所以孩子去医院看医生或者做心理咨询时,往往会问到家里有没有人得过抑郁症或精神类疾病等。

2、神经生化因素:脑内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和情感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神经递质功能活动异常,孩子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也容易诱发抑郁;


这个时候建议多让孩子跑步,是由于在运动时可促进大脑内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神经递质,可帮助改善大脑兴奋,而抑郁症患者缺乏兴奋递质,因此可改善患者抑郁症的情况。这个对轻度抑郁效果比较好,重度抑郁效果甚微。


社会因素: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出现问题,比如被孤立、被暴力对待、被歧视等都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人际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家庭关系,有个妈妈向我吐槽,儿子在班级里被孤立,没有人和他玩,这个时候往往是家庭关系和教育方式出了问题,父母在家里有没有和孩子一起参与家庭活动?


比如和孩子一起打扫卫生,和孩子一起拼拼图,下象棋等,你没有让孩子参与到这个关系中来。

夫妻关系不好,孩子在这个关系里经常是恐惧不安的,他融入不到家庭这个关系里,这些都导致他不知道和外人怎么相处。

这种孩子而且时不时会问妈妈“你爱我吗?”,但是好像无论妈妈怎么回答,他都不满意。


其实,当孩子总是问“妈妈,你爱我吗”时,是因为父母无法给他安全感,所以才会反复去确认自己是否是被爱的。


这是源自于父母给的爱太“匮乏”,让孩子有一种不被爱的危机感。


曾经有调查发现,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几乎都是“家庭亲子关系不好”、“父母婚姻不和”或“童年不在父母身边”这三种情况的一种或者几种。


而在这些情况下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不被关注。

就是这种缺少爱的状态,很可能会成为让其抑郁的最大诱因!


4、家庭因素:父母的“过度关注”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教育最难完成的事,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自愿并热切追求知识的人。

从小,父母卯足了劲地为孩子创造生活,努力地给孩子打造理想的未来,却在孩子说“我需要你”的那一刻又忽视得很彻底。


这就是为什么,在父母眼中的“我为你好”最后变成孩子怨恨父母的源头。


因为心灵不相通,永远无法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健全”。


孩子的成长期是既敏感又寻爱的过程。

现在的孩子:


他们的学业繁重,被关在家里、教室里,每天不停地学习、写作业;


各种补课班、兴趣班,会让孩子累得直接在桌子上睡着;


考试考不好,父母的各种批评、压力接踵而来。


看了这些,让我深深感觉到孩子身上有一种无力感。

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发泄情绪,孩子的问题也从内向、话少、懂事,转变成了自卑、焦虑,甚至自我消沉,久了就逐步转变为抑郁症。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我们不能代替他去经受成长,也无法扫清所有障碍,解决所有问题和困境。


让孩子自己去“掌握”人生,才能让他活得积极又阳光。

解开你的小心理,儿童心理学

阅读 101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