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 二十四节气 ”之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
立秋(2017年8月7日)上海
“ 立 ”,是开始之意;“ 秋 ”,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2018年8月7日)云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
立秋(2019年8月8日)上海
二十四节气有“ 三暑 ”(小暑、大暑、处暑),“ 三暑 ”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 三伏 ”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 暑天 比较长。
立秋(2019年8月8日)上海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
立秋(2020年8月7日)福建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 四时八节 ”之一。
立秋(2021年8月7日)上海
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立秋(2022年8月7日)上海
立秋(2023年8月8日)上海
处暑,是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处暑(2017年8月23日)上海
时至 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 三暑 ”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处暑(2018年8月23日)上海
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 “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
处暑(2019年8月23日)上海
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 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暑意渐消。
处暑(2021年8月23日)上海
二十四节气有“ 三暑 ”,即小暑节气、大暑节气、处暑节气,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酷暑时间比较长。
处暑(2022年8月23日)上海
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 、开渔节、煎 药茶 、拜 土地公等。
处暑(2022年8月23日)上海
处暑(2023年8月23日)上海
白露,是“ 二十四节气 ”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
白露(2017年9月7日)上海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冷空气转守为攻,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白露(2018年9月8日)上海
白露(2018年9月8日)上海
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白露(2019年9月8日)上海
白露(2021年9月7日)上海
民谚云:‘白露身弗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尚热,但早晚天气已有凉意,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此外,这个时节还需预防秋燥。
白露(2022年9月7日)上海
白露(2023年9月8日)上海
秋分,是“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也是秋季第4个节气。
秋分(2017年9月23日)上海
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2018年9月23日)上海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
秋分(2019年9月23日)云南
秋分(2020年9月23日)黑龙江
2018年6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 中国农民丰收节 ”。
秋分(2021年9月23日)江苏
秋分(2022年9月23日)上海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秋分(2023年9月23日)上海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秋季的第5个节气。
寒露(2017年10月8日)上海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2018年10月8日)上海
寒露与白露节气时 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
寒露(2019年10月8日)上海
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
寒露(2020年10月8日)安徽
寒露时节,北方应播种完小麦,不宜再迟,以免减产。南方应适时播油菜、种蚕豆等。
寒露(2021年10月8日)上海
寒露(2022年10月8日)上海
寒露(2023年10月8日)上海
霜降,是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2017年10月23日)上海
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霜降(2019年10月24日)上海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
霜降(2021年10月23日)上海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霜降(2022年10月23日)上海
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
霜降(2023年10月24日)上海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
立冬(2017年11月7日)上海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立冬(2017年11月7日)上海
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起始;“节气法”划分的冬季,表示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温法”划分季节以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起始;气温法划分的冬季,表示天气寒冷了。
立冬(2018年11月7日)上海
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它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立冬(2018年11月7日)上海
立冬(2021年11月7日)上海
立冬在古代社会也是“ 四时八节 ”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立冬(2022年11月7日)上海
立冬(2022年11月7日)上海
立冬(2022年11月7日)上海
立冬(2023年11月8日)上海
立冬(2023年11月8日)上海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
小雪(2017年11月22日)上海
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
小雪(2017年11月22日)上海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小雪(2018年11月22日)上海
小雪(2019年11月22日)上海
“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故以“小雪”比喻这个节气期间“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的气候特征。
小雪(2022年11月22日)上海
小雪(2022年11月22日)上海
“小雪”节气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并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节气“小雪”与天气中的“小雪”没有必然联系。
小雪(2023年11月22日)上海
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从而带来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
小雪(2023年11月22日)上海
小雪(2023年11月22日)上海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大雪(2017年12月7日)上海
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大雪(2018年12月7日)上海
大雪(2018年12月7日)上海
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大雪(2019年12月7日)上海
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大雪(2019年12月7日)上海
大雪(2021年12月7日)上海
“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气象上将雨、雪、雹等从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都称为“降水”)。
大雪(2022年12月7日)上海
大雪(2022年12月7日)上海
冬至是“ 二十四节气 ”中的第22个节气,冬季的第4个节气。
冬至(2017年12月22日)上海
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2018年12月22日)大凉山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
冬至(2018年12月22日)大凉山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冬至(2019年12月22日)云南
冬至是 四时八节 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2019年12月22日)云南
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冬至(2022年12月22日)上海
冬至(2022年12月22日)上海
小寒,是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
小寒(2017年1月5日)上海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小寒(2018年1月5日)上海
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
小寒(2019年1月5日)上海
小寒时节, 太阳直射点 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小寒(2020年1月5日)上海
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小寒(2023年1月5日)上海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寒(2017年1月20日)上海
大寒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
大寒(2017年1月20日)上海
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 寒潮 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
大寒(2018年1月20日)上海
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它是一个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
大寒(2019年1月20日)上海
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
大寒(2020年1月20日)上海
由于中国南北地域跨度大,所以,同样的小寒节气,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生产农事。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大部分地区田间已经没有太多的农活,都进行歇冬。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在南方地区则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并做好防寒防冻、兴修水利等工作。
大寒(2021年1月20日)上海
大寒(2021年1月20日)上海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大寒(2023年1月20日)上海
年节恰在立春前后,大寒一到年味渐浓。大寒节气往往与岁末时间相重合,期间的一些民俗多了些辞旧迎新的意味。
大寒(2023年1月20日)上海
这节气期间,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腊味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大寒(2023年1月20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