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在书香的濡染中会变得愈加醇厚耐品,那浸润心灵的如兰的芬芳,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2023年 11月23日,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第十期196班《边城》班级读书交流会如期举行,此次交流活动由苏正艳老师主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座重要的城,一座是钱钟书的《围城》,另一座是沈从文的《边城》,他们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围城》写的是现实,而《边城》写的是梦幻,但这种梦幻又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虚构出来的幻象,而是根植在我们生活里的《边城》之中,既有湘西如诗如画的风土人情,也有苗族朴实善良的年轻男女。读书交流会中,学员们围绕七个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
题目一:小说《边城》蕴含着哪些教育理念?结合小说和你的教育实践谈谈你的理解。
叶香老师认为:在《边城》中,自然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湘西的自然风光为当地的人文风情提供了独特的背景,而这种人文风情又为自然风光增添了更多的色彩。这种融合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即我们应当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教育,让孩子们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感受知识的魅力。
题目二:汪曾祺说,《边城》的语言是作家“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你对此认同吗?以作品中的语言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余晓会老师以《边城》中的一段典型描写为例:“黄昏来时,湖面上的水鸟和青蛙便开始热闹起来, 咕呱咕呱的叫声混合着水波的荡漾, 远山若有若无的回音,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大自然的秘密。”认为这段描写形象生动, 既有对细节的精细描绘,又有对声音、视觉和感觉的全方位描写。同时,它也体现了沈从文对自然和乡土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题目三:结合例子,谈谈《边城》对边地文化书写的价值和意义。
程蕤老师认为:《边城》作为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它通过对边地文化的生动描绘,展示了湘西边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深入揭示了当地人民的性格和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热忱礼赞。这种书写方式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湘西边地文化、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意义。
题目四:《边城》中多次涉及“钱”的细节描写,你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庞露老师列举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等情境,认为《边城》中多次涉及“钱”的细节描写,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在小说中,钱作为一个物质实体,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也体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价值观念。
题目五:相较于社会政治之“变”,沈从文更潜心于表现人性之“常”,结合文本谈谈这种创作宗旨在《边城》中的体现。
阮带谛老师认为:沈从文的《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小镇茶峒为背景,用自然美景和乡野气息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这种对人性之“常”的描绘,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变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题目六:你认为《边城》的结局设置如何?谈谈你的理解。
张焯老师认为:导致故事结局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我们现在是作为双重身份来读这本书。作为读者我们感慨造化弄人,惋惜“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的悲凉结局;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身边像翠翠这样的学生应当怎样教育?怎样引导?怎样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以避免其人生悲剧的出现。这是我们应当思考的,这应该也是项目办选择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题目七:任意选择《边城》中的一个人物,谈谈你对他(她)的理解。
周琼芬老师选择《边城》的主人公,即沈从文先生创造的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角色“翠翠”进行分析,向大家描述了一个纯美爱情与乡土人情交织的船家少女,她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认为沈从文先生通过对翠翠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纯真、善良、美丽的女性形象。
倾听、交流、讨论,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意犹未尽,还沉浸在《边城》美妙又充满着忧伤的氛围中。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彩梅进班对本次读书交流会进行指导交流,并提出宝贵意见!
书香氤氲漫冬日,至美《边城》暖心灵。“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让我们携一缕沈从文先生并未直接点明翠翠最后会如何的淡淡忧伤与无限遐想,继续遨游于书海之中,畅享书香韵味,遇见最美自己!
图文编辑:李建容
初审校对:王应米
终审校对:196班班委